访校友寻独特个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2-12-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龙超凡 通讯员 林响 练勤 

  近日,福建协和大学2012年度校友会在福州举行。校友会常务副理事长翁迈东正式宣布将沿用了几十年的“协大人”称号改为“协和人”。翁迈东说:“这表示我们与协和学院是一家人了,协和学子是我们的继承人。”

  福建协和大学创办于1915年,是今福建师范大学的主要前身之一。在短暂的35年办学历史中,福建协和大学培养出12位院士。2003年,福建师大协和学院创办之时力排众议定校名为“协和学院”,本身就是为了纪念上个世纪闪耀东南的福建协和大学,继承和发扬其优良办学传统。

  2010年,福建师大协和学院成立了“协和文化寻根”课题组,20余名师生由此踏上了寻根之旅。

  “文化寻根”是一种内在诉求

  “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文化积淀较少,难以形成独特的文化个性,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可谓先天不足,‘文化寻根’是办学的一种内在诉求。”谈及“文化寻根”的初衷,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院长袁勇麟教授说。

  课题组的学生们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抢救性”的史料保护过程。“福建协和大学的相关文献史料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大量资料被毁。现在,协大校友都到了晚年,最年轻的也已83岁了。”课题组成员陈翔鹏说。

  课题组成员在袁勇麟的带领下,从搜集文史资料入手。“师生们前往福建省档案馆、福建师大图书馆等地,收集到的资料都是繁体字印刷版,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字已经模糊不清了。学生们不得不将文史资料用相机一页一页拍下来,最后录入电脑存成文档。”协和学院副院长王进安说。

  “录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对协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被‘博爱、牺牲、服务’的协和精神所打动,也感受到课题所承担的历史责任。”课题组成员、2010级学生李培说。

  “文化寻根”是一次心灵洗涤

  在搜集史料的同时,师生们相继踏上了寻访校友的旅程。

  “老校友们都很健谈,一说起协和大学便热泪盈眶。他们对母校的热爱、对‘协大精神’的认同令人钦佩。”课题组学生陈翔鹏说。

  “与老校友们交谈的过程中,我的心灵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滋润。”今年大四的黄秋玲放弃了考研,专心做“文化寻根”课题,并打算将其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陈翔鹏也为了继续进行“文化寻根”,选择了留校。而课题组的成员,也由原来的13人增加到现在的26人。

  “文化寻根”是一段文化传承

  为了收集、保存福建协和大学35年办学历史中的珍贵文物,学生们不得不“横刀夺爱”,向校友索要相关资料。黄秋玲说:“很多物品都是老校友们最为宝贝的东西。”

  两年来,课题组初步整理好了校史资料、社团文化、期刊文献、照片资料等。最近,该校启动了面向海内外协大校友的协大文物征集工作,打算建设福建协和大学校史馆、出版图书《百年协和》,并将其作为校本课程。

  “学生们的活跃和青春让我看到了协大文化得到传承的希望。”袁勇麟说,“寻找协和文化的事情应该放手让学生们去做,毕竟他们才是真正的传承人。”

  “文化底蕴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前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袁勇麟说,经过两年的“文化寻根”,学院发掘出了新的“协和精神”,即“协力同心,和衷共济”的办学精神、“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厚德励进、博学自强”的院训和“敬业乐群、敢为人先”的创业协和精神,这些共同构建起了学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出学校独特的文化特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