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花式探分”亟待家校合力
近日,一场叫人哭笑不得的“谍战剧”在杭州的部分小学家长和老师之间上演。事情的起因是期末考之后,老师按照学校规定,无法向家长透露具体的考试分数,只能告知孩子的学业等级。但不少心急如焚的家长,担心孩子应试能力不足,想利用暑期“弯道超车”,便拐弯抹角地选择“QQ套话”“私信聊天”等方式,比如“上95分了吗,进班级前10了吗”,探寻孩子的大体分数范围。少数极端的,还会在社交媒体上反复“呼叫”老师,以期望得到满意的回应。而面对“花式探分”的家长,教师一方面疲于招架,另一方面还得守住底线,不能因疏忽大意而“泄密”。
众所周知,小学实行的等级评定制度,本就是淡化“唯分数论”的不良导向,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促进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这一初衷,完全建立于小学义务教育的价值定位和职能要求上,其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正是个人成长中兴趣激发、习惯养成、心智建立的重要阶段。基于对孩子终身负责的立场,我们不应该,也无法用简单的结果评价、线性思维,来过早框定甚至决定他们的成长方向和高度。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的人都应清楚,今天教室里懵懂呆萌的孩子,明天可能就是这个国家的栋梁翘楚。因此,实施素质型、阶段性的过程评价,用弹性的等级制替代传统的分数本位,是现代教育精神的必然要求。事关一个学期的学业评价,家长的重视心理可以谅解,但学校若以家长会、公开信、社交媒体等方式,并借助家长委员会的力量,说清实施“等级制”的道理,就可预留足够的宣传空间和沟通余地。那么所谓的“花式探分”,可能就不再上演了。
学校还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寻求家长的积极配合,如开展社区代表座谈会、校园开放日等,寻求积极的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的互信互商机制,及时消除家长的紧张心理和盲从举动。
就教师或班主任个人来说,积极回应家长的恳切要求,自然是分内之事,但更需要做的,是帮助家长萌发“去分数化”的意识,引导他们认识到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不是做学霸、挤名校、图虚荣,而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
小学教育评价之间的家校矛盾,本质上是双方的“预期半径”和“预期方式”上出现了错位。但由于绝大多数的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更多地习惯于直觉判断和现实需求,有时还带有攀比、从众的心理,因此这种价值选择上的落差可能会长期存在。实事求是地看,杭州的“花式探分”并非孤例,全国各地有着相同的文化土壤和潜在市场。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推动社会层面的价值转型,改变旧有的保守观念,形成全民对教育伦理、教育常识的基本共识。这必将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从目前看,学校和教师则需要发挥主动性,用更为智慧和切实的努力,去点燃家长心中的“星星之火”。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