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训很辛苦,我们苦并快乐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8-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洁白晶莹的大米经过清水淘洗,倒入蒸盘中等待进入蒸箱。这是北京市海淀区台头小学食堂每天都能看到的场景,然而这一次,蒸箱旁却围着一群面容稚嫩的六年级学生。他们一边向食堂阿姨请教蒸米饭的要领,一边小心地设定时间摁下按钮。因为蒸盘里的大米,是他们亲手种出来的。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通过深入实施城区学生学农实践,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强化劳动教育评价等措施,构建起打通校园内外,衔接中小学段的劳动教育体系,让数十万学生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

    学农实践体验劳动苦乐

    走到田间地头劳作,走进茶室花吧实操,亲自浇水施肥种花生,亲自炒菜和面蒸花卷……这是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年级学农生活的一个个瞬间。一周与田野大地、劳作生活亲密接触的时光,让很多学生获得了从书本中学不到的感受。一名学生在留言簿上写道:“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既学会了如何做这些农活,也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农训生活很辛苦,我们‘苦并快乐着’。”

    2018年,海淀区组织一零一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等5所学校的初二年级学生参加学农活动。为了让一周的时间实现利用率最大化,学校和农训基地联手,对学生们学农进行了精心设计。北理工附中将课程划分为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生态、农业与创意、农业与文化5个板块,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提前网上选课。一零一中学则鼓励学生们用多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收获,学生们有的写《学农二三事》,有的编写《学农说》,还有的学生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精彩纷呈的学农课程。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思考如何以学农为出发点,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去。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赵建国介绍,海淀城区学生学农教育项目的人数和规模未来将逐步扩大,教委将指导学校将学农课程与学校课程、育人目标相结合,切实实现“五天的学习,影响学生一生”。

    半亩棉田孕育多彩课程

    在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小学部,可以看到一方特别的校园空间。为了让小学生们体会劳动的意义,自2017年起,学校将一片闲置土地开辟成了“半亩棉田”。从春耕开始,孩子们伴随棉田经历四季轮回,亲历劳作。“两年下来,很多家长感觉到,孩子在家里会主动帮家人干活了。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劳动不只是体力的付出,也是一种成功,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副校长杨莹说。

    为了让这半亩棉田发挥更大的作用,永丰学校开设了一系列课程,让学生们不仅学习种植棉花,还能体验如何将棉花做成漂亮的工艺品,见证耕田、种棉、防线、织染等棉花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从课程延伸到实践。

    半亩棉田孕育多彩课程只是海淀区加强全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结果之一。海淀区教委高度重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要求各校将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实践活动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委规定,各校在严格执行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并充分保障专兼职教师的进修和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践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

    农场校区践行知行合一

    2018年深秋,海淀区玉泉小学六年级学生第一次走进位于延庆的“玉泉农场”。这是玉泉小学克服校园场地限制的一次尝试。通过资源合作,玉泉小学在延庆建立了占地50亩的“玉泉农场校区”。学校在这里设置了劳动教育基地,并开发了一系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又综合了各学科知识的农场稼穑课程:做豆腐、爬树求生、烧制大锅饭……

    在学校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劳动教育背后,是海淀区教委评价方式的变化。海淀区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关注学生生活中勤于实践、积极劳动的态度、习惯和情感表现等情况。关注指标包括学生劳动的次数、时间、技能表现、成果及心得体会,相关事实材料都会被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019年4月,海淀区正式启动了中小学劳动教育项目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劳动教育的新经验,树立新典型,切实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赵建国介绍,海淀将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意识和观念养成、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资源挖掘及利用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通过项目研究,海淀区将进一步丰富学校的育人模式和育人路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