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英雄之城的教育答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8-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毛岸英学校学生春游途中行进在鸭绿江边。高卿轩 摄 鸭绿江风光 视觉中国供图 扫二维码,看精彩视频
走进“国门学校”,看毛岸英学校的孩子如何铭记英雄 “国门学校”国旗高扬,看五星红旗在英雄出征地升起 边疆孩子献歌祖国,听来自鸭绿江畔的告白

    开栏的话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70年来,我国边疆地区的教育同样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涌现出一大批长年扎根边疆学校的优秀教师。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教育报刊社从6月初开始启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报道活动,组织骨干记者,分9路出发,深入全国9个陆上边疆省份,走进一所所国门学校,与长期扎根边疆的教师面对面交流,体验他们在边疆的生活,感受边疆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此次大型报道通过记者采访纪行的形式,用事实说话,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用教育工作者和师生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记录记者耳闻目睹的教育故事。此次大型报道特别突出媒体融合,除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外,还将重点放在拍摄系列短视频上,与报纸的文字报道形成融合态势。

    报道路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

    今天,本报开设“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行”栏目,首期推出辽宁报道组的融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涛涛黄海浪,记录着甲午风云的惨烈;浩浩鸭绿江,回响着抗美援朝的嘶吼。一座英雄的城市,因两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而为世人所铭记,它就是位于我国海陆边境端点的辽宁丹东。

    初夏时节,中国教育报“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行”特别报道组沿着中朝边界,走进鸭绿江畔的一所所大中小学和幼儿园,近距离欣赏教育所描绘的一张张兴边富民答卷,感受教育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答卷一:促进均衡

    村小幼儿园,边境线上的美丽风景

    从丹东市内出发,沿着滨江大道溯鸭绿江而上,江对岸,白墙黑瓦的朝鲜民居和田间耕作的农民清晰可见。

    大约一个小时后,汽车将我们带到了江中的一座半岛上。在岛上转了几个弯,车子停在了一个小广场边。广场的一侧,船帆造型的校门面朝江水屹立,门后一栋3层的黄色小楼掩映在桃林中,楼顶正中镌刻着“毛岸英学校”5个红色大字,字的上方,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朗读声、音乐声、欢笑声不时从楼内传来。

    校长于满泽告诉我们,如果早来一个月,可以看到学校一年中最美的样子。学校位于“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的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周围是数万亩的桃林。每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岛上的桃花竞相开放,置身花海之中,宛若人间仙境。孩子们的笑脸在桃花的映衬下,成为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69年前,毛岸英从学校旁边的石桥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在这里留下了自己在祖国的最后足迹。为了缅怀毛岸英烈士,2003年,宽甸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上河口小学和下河口小学合并,在断桥边修建毛岸英学校。学校建成后,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捐助下,校门口的岸英广场、学校的综合楼、运动场、多功能教室、网络教室、实验室、毛岸英纪念馆等相继落成。现在学校共设6个教学班,有193名学生、19名教师。

    若论在校生规模,在丹东边境数百所村小中,毛岸英学校无疑排在前列。但若论起办学条件,其他小规模学校却并不输这里。“沿边境线走走,你们会发现,房子最漂亮的,不是咱们的学校就是咱们的幼儿园;有国旗飘扬的,不是咱们的学校就是咱们的幼儿园;有歌声回荡的,不是咱们的学校就是咱们的幼儿园。”说到这些,丹东市教育局局长于笑溪难掩自豪。

    据于笑溪介绍,丹东市在校生5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300多所,20人以下的有100多所。“在外地,这样的村小可能早就撤并了,但我们边境线上的小规模学校,一所都没有撤。因为只要有学校在,就一定有边民在;只要有边民在,国土就一定在。”在于笑溪看来,尽管教育财力有限,但有些事情是不能拿金钱来衡量的。这些小规模学校每校只有三五名教师,为了能将所有课程开齐开足并保证质量,一些教师实行走校制,每天在各个学校间奔波,心中揣着的就是这份家国情怀。

    小规模学校不仅不能撤,还要建设好,才能留住孩子。过去,这些学校的校舍多是砖瓦平房,老旧破败,虽然每年也投入资金修修补补,但没有得到彻底改善。大部分村小没有硬化操场,一场雨后,操场就成了烂泥塘。一些村小的附属设施也十分简陋,厕所破损,蹲位不足,食堂灶具和饮水设备残缺不全,冬天教室要烧炉子取暖,既不安全也不卫生。

    “多亏了‘全面改薄’工程,让边境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了华丽转身,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于笑溪告诉记者,“全面改薄”是教育局这几年下功夫最大的工作,也是成效最明显的工作。工程从2014年开始启动,原计划5年投入资金3.98亿元,改善323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到目前实际投入超4亿元,293所设备购置项目校全部完成设备购置任务,263所校舍建设项目校开工261所,竣工256所。目前,丹东6个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验收,提前两年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区)全覆盖。

    宽甸县青椅山逸夫学校是当地老百姓眼中的优质校,但优质的只是师资,办学条件却难以让人满意。讲起12年前第一次踏进学校时的感受,老校长李广有一言难尽:“放眼望去,破旧不堪的教学楼、阴冷潮湿的宿舍楼、尘土飞扬的操场,学校四周甚至连围墙都没有。”“全面改薄”工程启动后,学校被列入了项目校名单,700多万元专项资金的投入帮助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和一些教学生活设施。如今,窗明几净的教室、温暖舒适的宿舍、干净整洁的食堂、平坦宽敞的操场,整个学校焕然一新。

    近几年,入园难成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丹东为此实施了3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建设公办幼儿园列入市政府15件惠民实事之一。

    在对农村闲置校舍和村小幼儿班设置情况全面调研后,教育局决定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同时在村小增设幼儿园。几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农村公办幼儿园87所,新增学位1.1万个。

    在扩大资源的同时,丹东市还实施农村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水平和质量提升计划,投入资金487万元,对32所提出晋级要求的乡镇中心园进行扶持。经过评估,8所中心园达到四星级,其余24所达到三星级。

    为缓解幼儿园师资不足的困难,教育局将宽甸县作为试点,招募73名教师志愿者在全县21个乡镇的71个支教点进行巡回支教,为近2000名山区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使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

    答卷二:提高质量

    教学改革,继往开来的坚定步履

    提起包全杰、姜兆臣,不仅丹东教育界尽人皆知,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也有较高的知名度。

    上世纪90年代,丹东凤城市东方红小学校长包全杰的“小学作文循序教学法”,成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教育部有关部门和辽宁省曾13次在东方红小学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推广包全杰的语文教学改革经验,他所编写的作文教材,被15个省份的3000多所学校采用。

    同样是上世纪90年代,丹东东港市实验小学校长姜兆臣的“韵语识字教学法”也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他主持的“韵语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实验,获得了“全国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特等奖”,并向全国推广。

    包全杰、姜兆臣语文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他们的带动下,丹东的教育事业被刻上了改革创新的基因,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在各个学校蔚然成风,教师们以包全杰、姜兆臣为标杆,在教改的路上探索前行。

    在姜兆臣工作过的东港市实验小学,一张张色彩斑斓的校报和一本本充满童趣的绘本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每张校报的报头,“小水滴”3个字的设计各不相同,全都个性十足;一本本绘本,从文字到插图,再到装帧,精美细致程度让人赞叹。

    校长孟祥忠告诉记者,校报每学期出两期,每期的报头和版式,都交给学生们来设计。而一本本的绘本,则是孩子们寒暑假的特色作业。这些作品,展示着学校30多年来围绕“阅读”进行教学研究的成果。学校在经历了“注提教学”和“韵语教学”两个发展阶段后,如今进入“多元阅读”发展阶段,通过探索小学生多元阅读的途径和策略,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整合,提高教师在多元阅读中的教育智慧水平。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