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英雄之城的教育答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8-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本课程不一定是一本书,我们搞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一门课程。”位于凤凰山山脚下的凤城六中,因其丰富而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省内外学校前来取经。校长艾纯刚认为,学校开展的每项活动,都是发展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良好时机,更是培育道德行为和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在这样的理念下,凤城六中精心设计各项活动,挖掘活动背后的教育资源。一项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初中3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分享”。

    “六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都在变。”艾纯刚笑着说。这句话是教师们总结的,刚开始时是表达内心的一种不满,后来却慢慢变成了褒义,表达着内心的自豪。“我们学校就是在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向前发展。”

    离凤城六中这所初中校不远,是当地最好的高中——凤城一中。不必说学校里那座建于清朝光绪三年、彰显悠久办学历史的魁星楼,也不必说学校每年几乎百分之百的高考本科上线率,单单是学校“科技创新型特色高中”这个牌子,就值得说道说道。

    “我们学校没有科技馆,但我们撑起了丹东科技馆,丹东科技馆90%的作品都来自我们学校。”在申请辽宁省科技创新型特色高中的汇报中,凤城一中校长唐军这样充满底气地回答专家的提问。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选择了将科技作为自己的特色。通过科技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些校本课程既有科技理论、科普知识,又有学科思维拓展训练,更多的是有关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的课程,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多空间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赛场上见真功,凤城一中先后参加了20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200件作品参赛获奖,其中金牌39枚、银牌57枚、铜牌96枚。学校机器人社团连续4届参加辽宁省机器人大赛,均获得金牌,其中机器人创意比赛两次夺得辽宁省冠军,3次代表辽宁省参加国赛,获得两金一铜的好成绩。

    答卷三:服务发展

    转型升级,支撑产业的动人乐章

    菊花电视、东方齐洛瓦冰箱、孔雀手表、康齿灵牙膏、牡丹照相机以及丹东丝绸,这些曾经蜚声全国的品牌和产品,在上个世纪启动改革开放前后,铸就了丹东全国轻工业名城的荣耀。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南方轻工业产品取而代之,丹东的光环逐渐暗淡。2017年,丹东市委、市政府吹响了“重振轻工业名城”的集结号。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的使命。在丹东市这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中,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无不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在著名的鸭绿江大桥下游10公里,一座更加雄伟的大桥横跨鸭绿江两岸,这就是5年前落成的鸭绿江新桥。新桥的桥头堡,就是丹东新区,这里不仅是未来中朝边境的国际金融商贸中心,也是丹东市未来的城市行政文化中心,现代化的水陆口岸、物流枢纽和现代化产业基地。

    丹东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就坐落在新区内,紧邻装备制造园、仪器仪表园和计算机软件园。围绕旅游城市和轻工业名城的发展思路,丹东职专重组和调整传统专业,旅游服务专业成为国家示范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成为省级示范专业。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可的还有中餐烹饪专业,“丹东十大名厨,8个是我们的毕业生;各大酒店的厨师长,基本都是我们的学生。”副校长张立波告诉记者。在做优做强传统专业的同时,学校借丹东优势产业发展之势,及时增设专业或专业方向。如为服务丹东仪器仪表园的建设,学校开设精密仪器加工专业,解决仪器仪表、手表加工组装技术工人短缺的困难。

    同在新区内,离丹东职专不远,是另一所培养高一级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去学校采访,手机导航显示已到目的地,记者却未看到学院的校门和入口。正犹豫间,学院副院长赵景辉从路边的一栋楼内迎了出来,“机电职院是一所没有围墙、没有校门的学校,和周围的工业园区浑然一体。”他解释说。

    学院一方面提高专业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契合度,一方面将科研选题地方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典型的是2016年的一个例子。学校旁边仪器仪表园内的企业——丹东惠凯感应器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红外感应节水器、洗浴设备控制器等节能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产品的全国市场占有率曾达到过70%。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产品更新换代快,而公司技术力量跟不上,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为了扶持企业发展,丹东科技局委托学院组织技术服务团队进行科技帮扶。服务团队进驻企业后,对企业多款老产品进行了升级改造,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功能,优化生产工艺。经过半年市场检验,产品返修率明显降低,销售量猛增,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学院的马英庆老师被企业聘为技术总监。服务团队还为企业研制出新产品,开发了10多套模具,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我们学院不可替代的价值,显示了学院‘区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的特色。”学院党委书记王忠诚总结道。

    在丹东,提到辽东学院,大家都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因为它是丹东唯一一所本科高校,也是我国距离国界线最近的一所地方大学,培养的是为辽宁和丹东当地服务的“永久牌”人才。谈到学校多年来的办学成绩,校长李文秀如数家珍:“丹东边疆地区83%的中小学校长、70%的骨干教师出自我校;丹东纺织服装企业绝大多数核心技术人员出自我校;丹东多数基层医院院长及半数以上医护人员出自我校;丹东80%的乡镇农业技术员出自我校,大梨树村书记毛丰美就是学生中的楷模。”

    丹东重振轻工业名城,纺织服装是一个重要产业,丹东东港曾摘得“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的荣誉。学校科研处处长王丹生告诉记者,为了给产业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学校与纺织品企业联合,设立了辽宁省功能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并以实验室为依托,与市政府共建“丹东户外纺织服装公共技术平台”,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建立“防护纺织品检测中心”。纺织面料送到实验室,电脑会自动检测出面料的强度并完成静电、甲醛等数据的检验。

    在学校服装与纺织学院的教室里,记者看到十几名学生正在上运动户外服装理论课,授课者是来自运动户外服装企业的专业人员。“企业教师授课的优势,就是学生们能学到一线最实用的专业技能。”服装与纺织学院副院长滕洪军介绍,学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选修课程,在服装与纺织某一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为配合“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的建设,学院专门设立了运动户外服装研究方向,现在有40多名学生在这一领域深入学习。

    兴边富民,教育先行。为了丹东这座全国最大的边境城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为了百姓幸福的生活,教育人孜孜不倦地努力探索前行。

    (本报“边疆教育行”辽宁报道组成员:翟帆 赵彩侠 刘玉 郭可畅)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