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工科交融发展 办有“文化力”的高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8-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厦门工学院大门口高大牌石撰刻:“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办学理念 厦门工学院“工程坊”学生数控创作车间 厦门工学院全智能信息化“工程文化馆” 厦门工学院“孔子广场孔子浮雕群”

    厦门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在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学校保持定力,坚持做强工科,实现多学科交融发展,做到立足地方,育应用型人才,同时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努力办一所有“文化力”的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

    做强工科 多学科交融发展

    现代大学重视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在一般民办大学选择以文科类、经管类、计算机类专业为主要办学方向的时候,厦门工学院毅然选择以工科为办学主体。这就意味着学校在教学设备、师资配置上比一般文、管类专业要投入更大,而且收效也相对缓慢。但是,学校董事长李德文认为,工科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所急需的,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选择走这条道路。

    学校近些年建设了一大批工科实验室,又投入巨资建起工程坊,并且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获得该校的大力支持。学校设置了机械实训中心、电子电气实训中心、虚拟实验中心、创新实践中心、机械实验室等实验与实训场所。学校还投资建设“工程文化馆”,对学生进行工程文化教育

    学校为满足各学科、各专业人才培养建设需要,建设各类实验室、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现有4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还有若干高校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

    学校不但重视以地方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来设置专业,而且还着力构建文、理、工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着力发展商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所属的文科专业,努力构成文、理、工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优势。

    今年1月份,学校德文商学院落成。学校以此为平台,强化商学的国际化办学,提升商学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学校还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推动向海外输送硕士研究生,同时为高端化的社会培训提供师资支持。

    学校不仅在专业设置上以工科为主体,而且重视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2017年,学校将原来的机械工程学院改制为机械与制造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新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培养未来新工科复合型应用人才。

    前不久,“西安交大、英飞凌”智能制造管理联合实验室厦门工学院基地揭牌。实验室将为中国其他类型的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助力“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同时,学校还与中国移动集美分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立足地方 育应用型人才

    最近,福建省教育部门批复同意学校建设“闽南石雕艺术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石材资源丰富,闽南地区石雕更是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精髓,闻名全国。该基地将进行闽南石雕艺术技法工艺、加工工具及设备、石雕与石材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这是学校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侧影。

    学校成立了以教授为主的专门研究课题团队,课题组多次深入到我国石雕之乡——福建省惠安县多家石雕相关企业,就石材圆雕、浮雕等粗、精加工技术设备制造方案进行探讨,并就人才培养进行深入对接。在企业技术改造、设备需求,人才培养等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坚持应用型的办学思路,重视学生的实践实训。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有“工程坊”、“创客坊”、“艺术坊”、“文创坊”、商学院“金融坊”实训基地等等,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提升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校注重把“知识为本”的教育转变为“能力为本”的教育。而其中的“能力为本”,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的应用能力。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条件。学校让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学习和训练,并聘请企业工程师、高管前来指导,以此提升学生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前不久,学校举行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学校邀请5位来自投资界、企业界的老师担任评委,其中包括墨客众创空间创始人蔡立伟等人。学校“互联网+”大赛历时近3个月,报名总数达588项,通过比赛,学校涌现出一批市场潜力较大、社会效益较好的高质量项目,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各类大赛上有所收获。在第十七届中国大学生艺术节上,学校王静老师指导,由2016级学王昭、邹璐璐、孙晓玉、李港同学共同制作的参赛作品《雨暖阳,常相伴》获得学院奖银奖。在201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福建赛区决赛中,王锶琪、向美燕获得国家级别一等奖。在第五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暨创新成果展上,郭雪怡等同学组成的团队,荣获国际贸易经营实战沙盘竞赛本科组二等奖。

    学校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积极对接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与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部分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学校内部进行国际化教学实验。学校还将逐步试点小班化教学、双语式教学、招收国际生,逐步接轨国际化。

    根植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力”

    学校强调“文理交融、学科交叉、通古博今、博学、慎思、明辨”等教育理念,同时,根植传统文化,以书院制立体育人,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有“文化力”的大学。

    学校倡导“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办学精神,建设以传统文化为基本元素的校园文化表达体系,对学生展开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格完善教育。走进学校的五大书院,不仅可以看到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装饰,看到书屋、书房、咖啡吧、谈心室等功能室设置,而且可以看到书院为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了一份形式精美的“成长记录册”,上面详细记录着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记录着老师与学生间交流的细节。

    学校有50多个学生社团,每一个社团都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活动。学校的合唱社团更是做到了“高大尚”,著名交响乐女指挥家郑小瑛经常前来指导。

    在学校开设的人文通识课程中,有两门很特殊。一门是“音乐鉴赏与练习”,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放。而与此相配合的是,学校以艺术学院为依托,组织了全校性的合唱团、管弦乐团、打击乐团,使校园里弦歌不辍。学校还开设“射艺课”,讲授中国传统的射箭技术和射箭古代礼仪,学校为此专门建设了一个“观德射艺园”。这些课程做到动静相生,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修炼身心,实现自我提升。

    近年,学校在音乐厅旁边的“园中园”上又建设了一座空中“音乐港”,专门提供给学生自主表演。学生在这里组织的音乐会、歌舞晚会以及其他演出,其精彩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虽然是工科院校,但是扎实的音乐底蕴使学校音乐水平不断提升。学校艺术学院音乐专业2019届考研成绩斐然,两名学子通过严格选拔,被波兰两所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学校熔炼和发扬“厦工精神”,将学校创办成为一所既有大学文化的“开放、自由、包容精神”,又有工科的“精细、严谨、缜密精神”,还有“企业家拼搏创造精神”的大学,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力”。

    2017年,学校在福建省教育部门发布的福建省民办本科院校发展潜力排行榜排名首位。近些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7%以上。一批批优秀学生或升学深造,或奉献企业、行业,或积极创业,展示了厦门工学院学子的优良素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