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汇聚“攀登者” 建设“双一流”
珠穆朗玛峰,地球之巅、世界第三极,也是成都理工大学校友、前国家登山队副政委、突击队队长邬宗岳烈士牺牲的地方。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正是攀登者的信仰,呼唤着无数英才汇聚于成都理工大学,携手师生奋勇向前。
珠峰令攀登者向往,也象征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勇攀科学高峰。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庚续攀登精神,创新实施“珠峰引才计划”“珠峰攀登计划”“教师发展支撑计划”三大体系,发挥一流人才队伍作为“双一流”建设首要战略资源作用,不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在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宏伟蓝图中书写着懂人才、聚人才、用人才的“奋进之笔”。
突出立德树人 构建人才建设“四梁八柱”
立德树人是教师人才队伍的根本任务。学校党委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突出立德树人导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引培机制,用制度建设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攀登者要政治过硬、师德高尚。2018年以来,学校按照“立师德、提总量、调结构、重培养、转机制”的工作思路,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出台《成都理工大学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积极构建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以及实施保障为一体的师德建设工作体系,将师德考核与教职工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同步开展,将师德规范要求纳入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评先推优、人才项目推荐等评聘和考核环节,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编印师德师风手册,举办“我看立德树人”师德演讲比赛,加强师德师风“传帮带”,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吸引和培养攀登者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放思想,慧眼识才,爱才惜才。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一年来,学校先后出台《成都理工大学人才引进工作实施细则》《成都理工大学珠峰引才计划实施办法》《成都理工大学珠峰攀登计划实施办法》《成都理工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资助计划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搭建了有利于引进和激励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扶持现有人才的“四梁八柱”建设体系。新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制度实施一年来,学校通过高的学术标准、高的薪酬待遇、严的考核过程、活的进出机制,收获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青睐。1073位海内外名校优秀博士发来求职简历。经过优中选优,录用博士185人,学校师资队伍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得到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一批优势学科队伍和创新学术青年梯队加速形成。上半年,四川省人社部门发布了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人选名单,学校11人获得资助,排名全川高校首位。
破除“四唯”倾向 培植人才科学成长沃土
要实现国家赋予的“双一流”建设使命,关键要为人才树立正确的成长方向,给各类人才培植好科学成长的沃土,让他们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才华和能力,创造又好又多的教学科研成果。
深化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招。在教师极关注的职务聘任方面,学校出台《珠峰引才计划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核心就是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更加注重学术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上半年,学校就有28位青年教师从校长刘清友手中接过了高级职务聘书,其中30岁以下的教授就有5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戴可人名列其中。2017年博士毕业参加工作的他,凭借自己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宇航局合作研究项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中心合作研究项目等,参与国家973项目、中欧龙计划等重大项目以及多篇高水平论文成果被聘任教授。他坦言,自己“十分幸运,遇上了改革的好时代!”如今他正和团队成员一道开展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与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山峡谷区滑坡监测预警与早期识别的研究。
面对均衡发展的要求,需要分类施策,面对充分发展的要求,需要提升质量。在职务评审方面,学校修订出台《成都理工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和《成都理工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规范》,学术成果标准更加注重质量,树立新时代的科研价值导向和教书育人导向,评教授主要根据A级成果,评副教授则需要根据B级成果,不再限制指标导向。同时,考虑到各学科建设水平的不均衡,按世界一流学科、其他自然科学类学科以及有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基础学科,分类分层设置相应的学术条件和成果标准。在职务评审中通过设置学术成果标准门槛而不是指标门槛来激励各类人才“起跳摸高”,多出高质量成果、出大成果。
打破身份限制 建立科学人才激励机制
人事制度改革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入职后可按规定纳入学校事业编制、按岗位进行管理,相当于捧起了“铁饭碗”。这样的机制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现有人才队伍的稳定,但“只进不出”却给了“滥竽充数”者生存空间,不能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任务需求。
如何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如何引进新的高层次人才扎根理工奋斗、如何激励校内人才持续发力?学校坚定不移推进人才的机制体制改革,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抓好科研工作导向,加大对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加快治理体系改革,形成良好生态环境,打破人才身份瓶颈。正如校党委书记龚灏所说:“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教学、管理以及政治生态环境,心中长存理工精神和理工情怀”。学校抓住四川省扩大高等学校人事自主权“十条政策”机遇,设计推出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并给方案配上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珠峰计划”。珠峰,与成都理工大学关系密切,既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天堂,也是学校建好“双一流”、勇攀高峰的主攻方向,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地学人才,如“珠穆朗玛一青松”邬宗岳烈士、扎根青藏高原工作的我国首位藏族院士多吉、始终以青藏高原为研究主线的王成善院士等,地球科学学科入选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许多重量级的科学研究、科学考察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面向新时代发展,“珠峰计划”将成为学校持续攀登的不竭动力。
人才新机制终于打破了“铁饭碗”。“珠峰引才计划”构建了年薪制、协议制、聘期制、考核制、长期教职制及新老机制并行、转换等新型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实现了人才工作从编制式管理转向合同制管理,从身份式管理转向业绩化管理,从行政式管理转向学术化管理。引进人才不再直接“入编”,而是以“人事代理”的形式受聘,实施以目标任务考核为基础的“年薪制”,年薪相比编制内同层级人才提高50%左右,每3年为一个聘期,完成相应任务,才能拿到全额年薪。两个聘期结束之后达到教授学术水平则可进入长期教职,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年薪上调10%,工作任务减半,进入科学自由探索阶段,从“他人定任务”到“自己定任务”。对编制内的校内人才,采用新老机制自由转换的模式,可以选择放弃“铁饭碗”,放下事业编制身份进入“珠峰计划”,获得更高的待遇,挑战更大的空间。目前,首批就有32位博士申请放弃事业编制,转入“珠峰引才计划”。
对那些曾为学校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的人才,学校整合原有师资发展的专项计划,构建了“珠峰新星”“珠峰英才”和“珠峰学者”三个层次人才遴选和人才培养培育机制,打造了“珠峰攀登计划”,以高水平的阶段工作目标任务为核心,探索实施年薪制。上半年,学校就有11位在聘教师获批成为“珠峰攀登计划”资助培养对象。
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在成都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新征程上,为一切有志于干事创业、扎根中国大地开展教学科研的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人事制度改革一年来,学校共新增获批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人才奖项及人才计划71人次,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人,四川省“千人计划”7人。“黄金累千,不如一贤”,学校将一以贯之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开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工作新局面,朝着建成优势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建设“双一流”,也是攀登高峰,需要更多的攀登者,以顶风冒雪、众志成城、必登峰顶的气势,在极险、极寒中去成就极美。正如新华社所评,“巍巍珠峰云天耸,无高不攀众英雄,可歌可泣邬宗岳,珠穆朗玛一青松”,虽有邬宗岳烈士被埋于珠峰海拔8000多米的千古冰雪,峥嵘险峻中从来都不缺乏追求极美的攀登者,面对建设“双一流”的新时代登峰任务,成都理工大学正在凝聚攀登精神,汇聚更多学术殿堂的攀登者,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加快攀登世界一流学科的高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