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太阳石 筑梦新时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8-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1978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88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

    ■ 201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 2011年获批为国家教育部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 2013年获批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 201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7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在“玉龙故里”“煤电之都”阜新,坐落着一所与新中国同龄的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校创建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上个世纪60年代初,抚顺煤矿学院、鸡西矿业学院和辽宁煤矿师范学院并入阜新煤矿学院,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仅有的一所煤炭高等院校。1978年学校更名为阜新矿业学院,1996年更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代又一代辽宁工大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种精神——“太阳石精神”引领学校卓越发展

    从煤炭没有绚丽的色彩、承受着地下高温高压、燃烧自己奉献光热的特点,提炼出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作为学校精神,进而确立“诚朴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在“太阳石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辽宁工大人艰苦卓绝、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砥砺前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和地矿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学校“两校区三校园”办学,即阜新校区中华路校园、玉龙校园和葫芦岛校区龙湾校园,在整个京津冀经济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两个融入——立足辽宁经济振兴、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辽宁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大力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三年攻坚计划,加大“一带五基地”建设力度,辽宁工大顺势而为全面融入,深化与阜新市、葫芦岛市的合作会商机制,围绕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注重传统优势研究方向的理论创新,培育与未来能源行业对接的科研团队;加大与煤炭行业大型产业集团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共建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科技奖励。在保持传统地矿行业服务优势的基础上,在大工程、大安全、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军民融合等领域形成新的服务特色。

    近年来,辽宁工大注重内涵式发展,打造“留学工大”的教育品牌,与“一带一路”沿线等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固的校际合作关系。截至2018年底,留学生生源国达42个,在校留学生超过300人。学校形成了完善的留学生教育体系,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语言生和短期研修生;建立了“4+1”“3+1”“3+2”等多种留学生培养模式,实现了留学生规模、培养层次、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大学科——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推动学科专业布局战略调整

    作为辽宁工大传统优势学科,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均获批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坚持面向国家地矿行业与辽宁区域发展战略需求,重点建设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洁净利用、安全技术与装备、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信息技术三个一流学科群和专业集群,服务能源、环境、安全与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单一行业性学科专业布局向区域与行业并重转变。

    通过“双一流”建设,学校行业特色更加鲜明,区域服务更加有力,在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北斗卫星利用与智慧城市建设、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等领域逐渐形成新的优势和特色。

    学校坚持成果导向、任务驱动理念,全职引进长江学者1人,增选2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签署横向课题1000万元以上4个,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个,牵头组建3个校企联盟,成立国家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学院、废弃矿山利用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院等,共取得17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成功举办“岩石力学与矿井动力灾害防治国际会议”“第35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第十一届世界矿山通风大会”“首届国际智慧矿山创新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

    四个回归——呼唤教师用爱用情用心做本科教育

    辽宁工大始终坚持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以“两性一度”标准建设137门示范课程,将创新实践等素质拓展学分纳入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回归常识;建立教师教学业务档案,构建教师荣誉体系,近3年教师培训1072人次,获奖励137人次。建立教授授课预警机制、教师退出机制,坚决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确保教师回归本分;建设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实现办学回归初心;明确发展目标和服务定位,担当振兴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双重社会责任,推动教育回归梦想。

    五种模式——构建全程累进式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学校教务处、团委等部门联合,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零起点”“累进式”“实战式”“团队化”“拔尖型”的全程累进式课外创新实践育人模式。4名同学先后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个学生科研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学校获批团组织全国KAB创业教育基地,荣获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在国家级别和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近3000项,1个学生社团被授予全国百佳大学生创业社团,2名学生被授予全国百名大学生创业英雄称号。

    开展以低年级侧重社会观察,高年级侧重专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荣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优秀团队、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学校4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3次被共青团组织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多个团支部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荣获“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等多项荣誉。

    六类培养——“量体裁衣”打造应用创新型人才

    ——学年学分制培养。本科4年制专业的学习年限为3—6年,5年制专业的学习年限为4—7年。学生修完全部学分可以提前一年毕业,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延长学习年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

    ——校级基础强化班/校级理科实验班。为突出拔尖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一批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研究性能力的优秀人才,以新生入学考试综合成绩为依据选拔进入理科实验班,培养两年;依据录取生源省一本控制线的分布情况,以5%为基准按比例选拔进入校级基础强化班,培养1年。结业后学生可自由选择学校现有的任何专业进行学习,并采取导师负责制。

    ——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数学类、测绘类、材料类按专业大类招生,使学生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发展局限,为学生营造条件宽松和自主发展的培养环境,学生经过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根据兴趣、爱好和能力,在一年级末进行专业分流,确定主修专业。

    ——卓越工程师培养。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有累计1年的实践训练学习时间,由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相关课程、体验企业文化、参与企业项目管理和研发,为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奠定良好基础。

    ——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2018年,学校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墨桐花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辽宁省首所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旨在促进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建设,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成立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方向的腾讯卓越班,培养“互联网+人工智能”新工科人才。

    ——第二专业辅修。设辅修专业(系列)课程,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第一专业课程的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与主修学士学位归属不同的本科专业大类。对于按要求修完第二专业全部课程并获得学分的学生,辅修学士学位在主修学士学位证书中予以注明,助力学生拓宽知识面和就业渠道,增强社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辽宁工大毕业生就业率连年高达95%以上,始终位居辽宁省乃至全国高校前列。对此,校党委书记邢宝君表示,近年来学校重新勾画人才培养版图,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广开合作发展渠道,全面布局人才质量提升战略,为学校和学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七秩奋进——全面建成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研究应用型大学

    迈进新时代,辽宁工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研究应用型大学”的百年目标,提出“特色发展、质量提升、创新驱动、人才强校、文化引领”五大发展战略,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集中教育活动成效凸显,干部队伍素质稳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有效,思想政治工作求实创新,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面向未来,学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勇担服务辽宁振兴和地矿行业发展的社会使命,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定不负党和人民的殷殷重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