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当家做主,求学以校为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9年4月,沈阳城市学院蝉联RoboCup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中国赛冠军。图为沈阳城市学院类人足球机器人团队正在进行训练。 沈鸿溥 摄

    步入沈阳城市学院的校园,仿佛来到一所森林公园。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着幽雅简洁的白色建筑,高尔夫球场、水上图书馆、静谧的荷塘,目之所及无处不是风景。

    走进教学楼才知别有洞天,微型的餐厅、酒窖、咖啡馆等待着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前来实训;八九个功能不一的演播室写满了新闻类学生们使用过的痕迹;一座等比建起的工地就伫立在教室后方,留待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们驻足观察。

    校长徐伟浩认为,大学的根本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亲密接触,大学的生命在于教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大学的文化在于创新与传承的紧密结合。带着这样的初心,沈阳城市学院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家一般的学习氛围。

    师生亲密接触

    大力水手、最美人像、美人制造、解忧杂货铺……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词语,其实都是沈阳城市学院白桦园社区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名称。为女生抬水、借用针线包、播放经典电影、指导美发美妆、集中庆祝生日,他们的口号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沈阳城市学院将18栋宿舍楼划分为6个社区,各自以周边种植的植物命名,每个社区都配备有会议室、自习区、心理咨询室、娱乐活动室、红书角、开放式厨房等公共设施,由4名辅导员轮岗提供24小时服务。

    “我现在在学校的生活用品比在家里还多。”园中园社区副主任李丽说,做了社区辅导员之后,几乎天天都要住在学校,随时准备服务学生,每周只能回家一两趟,“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在社区里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除了专业和工作技能以外,还要具备生活技能和排解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

    每位社区辅导员每天都会花上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在宿舍楼里转上一转,了解学生的生活需要;逢年过节,辅导员们就组织没回家的学生一起聚餐庆祝;学校还会定期举行辅导员大赛,考察社区辅导员对本社区学生的熟悉度,哪一位辅导员记得更多学生的姓名、学院、家庭情况,就可以获得优胜。

    “端午前社区辅导员就挨个寝室送五彩绳,以前在家的时候都是妈妈来买,现在在学校也有在家的感觉了。”建筑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夏铭谣说,遇上过节回不了家的时候,她就会去社区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包粽子,再分发给同样留校的同学们。

    入校时,学生们尊敬地称呼李丽为“李老师”;毕业时,学生们含着泪告别他们的“丽姐”。能够为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营造出以校为家的氛围,李丽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

    创新传承结合

    “我们学校在设计时想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老师和学生能不能经常一起交流。”沈阳城市学院学生处处长何兴中说。

    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校长徐伟浩。儿子第一年去上大学后寒假回家,徐伟浩发现儿子连老师们的名字都记不全,于是他决定,要创办一所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更为紧密的大学。

    创设至今,沈阳城市学院已经探索出了“全体教师坐班制、全员参与导师制、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制”的育人机制,方便学生在任何时间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教师求助。

    和许多大学不同,沈阳城市学院的教职工们需要严格执行坐班制度。即便是下课之后,学生们有任何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都可以去到办公室找到教师,直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语言文化学院2017级本科生马毓聪深有体会,一门专业课的老师平时不苟言笑,课程难度也比较大,学生们不免有些害怕。期末考试前,为了消解压力,一名学生把这位老师的照片做成表情包发在了朋友圈,却被老师截图下来,发在了课程的微信群里。“开始大家都很担心,怕老师会生气,结果老师说,还挺好玩的。”马毓聪说。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城市学院全校教职工均担任学生的生活导师,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帮助同学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每两个寝室6至8人由一名导师负责,每月为学生上一次导师课,授课形式和地点灵活多样,可以在教师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操场等与学生交流座谈。学校鼓励导师和学生交朋友,除为每名导师发放工作津贴外,每年投入2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聚餐、交流。

    教学实际相连

    “我来讲讲我的‘悲惨’故事吧。”建筑工程学院2016级的本科生田泽宇有一张圆圆的笑脸,说是“悲惨”故事,回忆起来却都是幸福。

    去年冬天,田泽宇和同学们去到贫困村支教。东北的冬天气温只有零下二三十度,借住的老乡家里漏风,呼呼的寒风吹得学生们一个个都头疼,只好在睡觉时也裹紧防风的帽子。村里没有暖气,取暖全靠烧炕,烧炕用的是不耐烧的秸秆,老乡们习惯了半夜起来加秸秆,学生们不习惯只能半夜被冻醒。要获取生活用品只能骑着电动车去乡里买,两个女孩没有戴任何防护,骑了快一小时才回来,手上长满了冻疮,腿更是被冻得站不起来。

    “没有人喊苦喊累,都坚持下来了。”田泽宇说,为了在老乡们心中给学校留下个好印象,学生们还自发调高了难度,“我们每天早上都起来跑操,一边跑一边喊我们学校校训,‘我行我能’。”

    从大一开始,田泽宇就积极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组建了自己的志愿服务团队,团队从十几人壮大到如今的两三百人,每周都固定组织七八次志愿服务活动。如今他已经是学校周边的“小名人”了,帮扶过的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摆摊遇见他时,都会给他的烤冷面里多加些配料。

    为了与寒暑假社会实践相区分,沈阳城市学院特别要求学生利用“五一”“十一”的假期时间参与春秋社会实践。如果说寒暑假社会实践要求时间更长、学生参与度更高,那么春秋社会实践就是在较短的时间之内,主要以参观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社会的变迁。

    2019年5月1日至7日,沈阳城市学院组织了大一、大二共5189名学生,分成1355个实践小分队,以“感受新时代,构建大思政”为主题,奔赴各地开展春季实践周活动。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我们老师只需要做好引入者的身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祥介绍,自从要求学生以小组展示的形式参与课堂讨论,学生们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积极性,有许多小组主动地选择了情景剧的形式,来展现思政课程内容在现实中的应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