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团式帮扶多向协同精准强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校长段丽英(右二)组织食堂食材供应商到学校投入资金建立的高寨乡牌坊村冷凉蔬菜基地收购白菜,落实校农结合工作,增加村民收入。 邓昌柯 摄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校长段丽英,在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牌坊村开展了捐资助学活动,给留守儿童带去了温暖和信心,保障他们有学上、有书读。作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学员,段丽英所参加的这个活动,其实已经在贵州开展了5年,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发挥名校与名校长效应,构建教育精准帮扶中多主体多途径协同发展机制的一个积极探索。

    梳理多元主体:构建协同发展机制

    “尽管贵阳非贫困城市,但以省委推进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会精神为指导,我们必须要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体现省会城市的责任和担当,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推进特色教育强省战略服务。”今年4月13日,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段丽英校长工作室揭牌仪式暨组团式帮扶促进共建共享研讨会”上,以“脱贫攻坚”和“组团式帮扶”为关键词,贵阳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进介绍了贵阳市教育组团帮扶的思考与行动。

    “组团式”帮扶模式,是由对口支援地区根据贫困县教育帮扶需求,组团选派支教团队和培训指导团队,由选派引进的优秀校长植入引领,汇聚各方力量,按需帮扶,协同用力,专门针对一个贫困县或一所薄弱学校实施管理输入、示范引领和培训指导,进行“重塑性”“植入式”帮扶的一种模式。

    在党中央的扶贫战略中,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全国各地都在探索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更加多元,途径、方式也更加多样。在这一过程中,名校、名校长作用的发挥备受关注。以“教育部国培计划——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为代表的名校长培养项目明确将“引导支持参训教师校长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开展教育扶贫,加强对口支援、协作帮扶等社会服务,辐射带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质量提升”写进了培养目标中。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深入探讨名校长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角色、作用、成长机制等问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在总结贵州省教育组团式帮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探索构建教育精准帮扶中的多主体多途径协同发展机制,以期形成可迁移、可借鉴的经验。

    跨区域组团帮扶:优质资源精准对接

    2014年初,贵州省贵阳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朝阳区人民政府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及教育合作交流协议,两地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全面的交流与合作,这项工程强力支撑了贵阳市的“教育立市”战略,被称为“京筑教育合作”。“京筑教育合作”启动以来,贵阳市从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引进优质学校,通过挂牌办分校、集团校、联盟校、基地校、姊妹校等方式共有35所(对)学校开展合作办学。

    在校校合作的基础上,名校长和名教师的工作室也进入贵阳,教育家李烈等6个全国知名校(园)长贵阳工作室建立,还成立了童嘉森、李俊平、张宏等10个朝阳区特级教师贵阳工作室。通过这种跨区域的组团帮扶模式,贵阳一批优质的学校正在形成,一批优秀的校长、教师获得成长,贵阳市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明显扩大,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程度明显提升,同时也提升了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帮扶带动省内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实力。

    点对点组团帮扶:常态机制落地生根

    在过去几年中,贵阳二中与黔西南州望谟第二中学校校联合,通过送培送教、同课异构、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罗甸县边阳中学等6所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段丽英名校长工作室带领名师团队、特聘教学专家团队和教育管理专家团队,本着“校际统筹、资源共享、紧密合作、均衡发展、共同进步”的原则,组织专家进课堂、干部谈管理、校长对口诊断,创新了“校农结合”“党组织共建”等形式,还通过上挂下联、内联外引的方式,为帮扶对象与省外名校建立友好学校,通过参与和组建卓越学校发展联盟、多彩贵州好联盟、二八九民中联盟、工作室联盟校等,在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中提升品质,形成了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

    贵阳第一中学面向全省9个地州市,全面统筹教育扶贫、校农结合、驻校支教,将“三名”平台打造为教育帮扶的先锋队,重点关注边穷地区薄弱学校,推进扶“志”与扶“智”结合。其中对国家级贫困县关岭民族高级中学的帮扶尤为值得关注,提出了教育对口帮扶“2+4”模式。“2”指帮扶的两种形式,即常驻和互派;“4”指帮助学校重建四大机制,即在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引导、后勤保障四个方面对应重建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引导机制、保障机制。“以前,关岭学生外流到邻近教学质量较高地区就读的情况很严重,流失率高达50%以上。近几年来,不仅外流优质生源持续回流,每年还要接纳近500名县外优秀学生。”从关岭民族高级中学校长勾忠光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这种点对点组团式帮扶成效正在产生燎原之势。

    多对点组团帮扶:协同效应拓展放大

    多对点的组团帮扶包含了丰富的实践形态,这里的“多”指的是组团主体的多元化:有“银龄”队伍、“三名”队伍、“老校长下乡”队伍等优秀队伍组团的帮扶,有不同学校组团的帮扶,有名校长工作室组团的帮扶,有各级校长培训机构、名校长工作室组团的帮扶,还有政府、高校、民间社会力量组团的帮扶。这种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多方协同、多元共治的帮扶机制,也适应了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贵阳市挖掘从一线退下来的富有经验和情怀的老校长、老教师资源,以“老校长下乡”为抓手,实施组团帮扶。参与帮扶工作的老校长有37人,其中市级老校长团队11个,帮扶的学校有33所,其中市级组团帮扶10所,配合开展帮扶工作的优质学校38所,协助老校长开展工作的教研团队15个,其中市级“名校长”工作室10个。一大批知名校长、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参与到帮扶工作中,促进了被帮扶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统整导入平台资源:专业引领凸显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在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注重发挥国家级校长培训中心的优势,除专门为西部省份培养骨干校长、教育家型校长、定期送教送培外,还尝试组建了全国知名专家、校长团队赴中西部召开学术研讨会传播先进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例如,举办“贵山大讲堂”,以继承长征精神,践行发展理念为主线,结合教育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全国知名专家校长与贵州校长对话交流;在贵州建立专家工作站,定期委派中心专兼职教师与贵州当地名校长组团共同帮扶区域内贫困薄弱学校;以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项目为依托,组建专家、资深校长、领航校长团队深入连片贫困地区中小学进行现场诊断,在帮扶薄弱学校改进的同时提升名校长的诊断指导能力,进一步促进名校长引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

    除了上述直接参与的组团帮扶外,中心还致力于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学术影响,为政府、高校、民间力量组团帮扶搭建平台。

    此外,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友基金会的支持下,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将上海信托基金引入贵州,开展了连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训项目。未来两年里,将有来自150所贫困薄弱学校的校长参与该培训项目,通过赴沪学习、返岗实践等多种形式分阶段实现办学理念的转化与办学治校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上述不同形式的帮扶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尝试将组团式帮扶的总体思路总结为:人才为本,基地带动,多方协同,做精项目,强教惠民。在团队的组建上注重‘多维同向,凝聚合力’;在帮扶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帮扶的结果则聚焦‘强化转向,提升能力,释放潜力,激发活力’。”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代蕊华说,“教育精准扶贫要关注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关注眼下与长远的关系,关注帮扶教育教育帮扶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组团式帮扶所组建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要在包容、协商、担当的基础上积极合作。”

    “名校、名校长的帮扶不应成为一种包办替代,育人模式的改革、机制体制的创新也不应是一种简单的迁移复制,而应在尊重历史、相互借力中重塑贫困地区教育形象、建立属于他们的教育自信。在这种以情感为基础,学习为载体,价值为引领的共同体中,努力促进多元主体的相互玉成。而这也恰恰回应了教育的本义:对‘人’的成全。”代蕊华总结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