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不忘农林人的初心与使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9月6日综合消息 近日,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的100多位书记校长和农林专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在浙江安吉围绕新时代农林学科建设开展研讨的情况,代表130万农林师生表达了肩负起兴农报国使命、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矢志奋斗的决心。

    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这些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全国涉农高校师生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农林人的初心与使命,为农林事业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

    牢记总书记嘱托,为农林事业奋斗

    “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涉农高校师生的关切之情和殷切希望,总书记的回信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新时代的农林人,大家都倍感振奋。”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周国模说,学校将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新时代培养造就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现代农林业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

    在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有三“新”:一是做出新肯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涉农高校和师生为国家“三农”事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这将极大地鼓舞广大涉农院校师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二是提出新期待,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对国家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涉农高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三是明确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每一句话都指明方向,明确任务,为我们涉农高校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姜沛民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西部、办好高等农林教育的信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因农而生、以农立命,肩负着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学校将进一步聚焦未来农业发展,加快推动新农科建设,构建高水平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在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上下功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吴普特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在教育、科研以及‘三农’工作上所作贡献的肯定,让我们备受鼓舞、信心倍增。”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说,“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转化为工作的实干动力,努力做到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一懂两爱’人才,为乡村振兴事业不断输送适合的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把科技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贡献南农力量。”

    发挥高校人才、科技、理论“三支撑”作用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洪元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为农林高校在新时代彰显初心、践行使命指明方向,对农林高校立德树人、服务“三农”寄予厚望,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对农林高校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北京林业大学要发扬‘把精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光荣传统,为写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篇大文章,为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育人才、出成果、作贡献”。

    “学校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全面加强‘新农科’建设,努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产出更多引领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原创成果,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说。

    “作为一所以农立校的百年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一直着力耕好乡村振兴‘责任田’,致力于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为农民脱贫致富、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提供了大量智力支持。”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表示,学校将继续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新农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一场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金危危说:“作为高等农林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三农’事业发展建设培养领军者与实干家;我们要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现代农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农林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农业院校的青年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精心培育更多知农爱农的农业科技人才,更要潜心钻研,专注科技成果创新,尽我辈所能,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贡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农学院教师孙晓丽说。

    扎根希望的田野,为“三农”贡献力量

    位于河北保定的河北农业大学始终扎根燕赵大地办大学,走出了一条课堂设在太行、论文写在太行、科技兴在太行的“太行山道路”,培育形成了“太行山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该校李保国教授的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李保国“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赋予了“太行山精神”新的内涵。“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学校与保定市联手打造5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积极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服务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饶桂生说。

    “我是从事大豆病虫害研究的,刚过去的假期里我们的团队跑了河南、安徽等多个省份,看到了农业生产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未来科研攻关的重点,我们要在‘田野’里发现‘真问题’、做出‘大研究’,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长江学者、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王源超说。

    3年前,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马军山踏上了驻村扶贫的征程。“1000多天过去了,我在驻村过程中对涉农高校如何为乡村振兴服务有了更多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对此,我和我的学生有着真切的体会,高校师生不仅要为农村服务,而且要长期扎根农村,和农民做知心朋友。”马军山说。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学生刘丹丹备受鼓舞。“我要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毕业后扎根农村,为‘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刘丹丹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和期望让我更加坚定了学农爱农务农的决心。作为一名农业大学的学生,我要将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为农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华中农业大学学生、该校“本禹志愿服务队”成员李纵擎说。

    (统稿:记者 董鲁皖龙 采写:记者 蒋亦丰 万玉凤 冯丽 刘盾 曹曦 周洪松 程墨 通讯员 许天颖 陈洁 杨志群 张紫微 龚明伟)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