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边疆 明月万里映丹心
边疆意味着什么?
是飞沙走石,是酷暑严寒,是雪山耸立。
边疆还意味着什么?
是繁华口岸,是庄严界碑,是巍峨国门。
边疆,从来都是自然和文明的交汇点。驻守边疆,守护的是神圣国土,传承的是千年文明。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十万里边疆明月系于己身,把五千年华夏文明揽入胸怀,坚守、呵护、传扬。
见证
珠穆朗玛的风雕刻着时光,北仑河的水冲刷着岁月。在它们无言的注视下,70年里,边疆一点点建设起来,和它们一起见证边疆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还有这样一群不辞辛劳的人。
2017年的夏天,即将从西藏大学毕业的王洪章,通过西藏的教师招考考试,分配到了日喀则市定日县——因条件艰苦,定日与其他三县一起被年轻人们戏称为“四大金刚”。
王洪章最终的去向,是定日县扎西宗乡完全小学。那里,距北京天安门4128公里,距珠穆朗玛峰仅45公里,整个扎西宗乡,就在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里面。
壮美的珠峰地区,带给游客的是震撼和新奇,然而对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则意味着恶劣的生存条件。海拔4375米,缺氧,强烈的紫外线,还有从世界屋脊上倾泻而下的大风,每天都会如约而至。
而在极北之地——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恶劣的生存条件”又以另一种面貌出现:这里每年有着长达8个月的冰封期,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50多摄氏度。每到大雪封山时,道路格外难走,用当地人的话说是“进来出不去,出去进不来”。
2009年,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应届毕业生王忠雷前往北红小学报到,他从齐齐哈尔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到漠河,再转汽车到北极镇,才算到了此行的中转站——北极村,距离他的目的地、真正的极北之地北红村,还有百余公里。
关于学校的条件可能不怎么好这一点,王忠雷有心理准备,可没想到,当时的北红村不但没有自来水,竟然连“常电”也不通。
边疆的艰苦环境不言而喻,而这些扎根边疆的教师选择把最美的青春写在这里,他们也见证了边疆教育事业的巨变。
2002年,通过组织的努力,爱人于晶来到北红小学和王忠雷做伴,两人成为这里仅有的两名教师。这些年,由于王忠雷和于晶的坚守,北红小学得以作为漠河市唯一的乡村教学点保留下来。学校的条件在中心校、村里以及各方热心人士的关心下也越来越好。
中心校花2万元为北红小学打了一口方便的水井,吃水再也不用上老乡家去挑了。取暖的锅炉也换了新的,到了冬天又安全又暖和。上课,有了电子白板;备课,有了笔记本电脑。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和外界的信息同步变得越来越容易。
目光回到祖国西南边陲,扎西宗乡里唯一的街道不过两三百米长,通往外界的公路也只有一条。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条件一直限制着学校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得益于各种国家和地方惠教政策的实施,学校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如今,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验开课率达到100%,双语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数学开课率达到100%。学生们上学不花钱,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实现了三菜一汤的午餐和早晚鲜奶、鸡蛋相配。
更让师生们兴奋的是,经过3年的建设,学校新校区已在今年9月投入使用。新校区里,各类教学设施应有尽有,功能教室、师生宿舍、办公楼都配备齐全,崭新的楼宇与老校区陈旧的教学楼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定日县来的路上,王洪章数过,到达扎西宗乡,要走过有100多道弯的加乌拉山盘山公路。“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陆续到位,孩子们的梦想将翻越这100多道弯,放飞在更广阔的世界。”王洪章满怀憧憬。
路,对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墨脱县的人们来说,更是一个心结。背崩乡中心小学的副校长多杰仁青是本地人,当年和伙伴们一起外出求学,与家人告别时,小伙伴们哭成一团。
电话属于传说,邮路长期隔断,这一走,连个报平安的消息都不知道何时能送回。更何况,为了省下路费,很多人再次回家,已是数年之后。
那时,路意味着天涯,意味着遥望爹娘。
后来,公路一寸一寸打通,一米一米生长。2013年,扎墨公路正式通车。也是从那一年起,背崩乡中心小学迎来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宿舍楼、浴室、教师周转房、学生食堂、综合教学楼、足球场篮球场、文化墙、校园绿化等基础设施相继竣工。2018年,学校迎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组,并顺利通过验收。
背崩乡中心小学教师们关于路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几年,一条新的路将修好通车。这条路要打通几座雪山,到那时,从墨脱到林芝只需要5个小时。
坚守
边疆的艰苦不必多言,但条件再苦,总有孩子要读书,总有教师在坚守。
中缅边境线,就有一位像定海神针一样30多年扎根于此的教师——杨红军。
位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北部的南腊村坐落在中缅边境上,乘车去县城要在山路上颠簸三四个小时,这个地处西南边陲的小村落四周群山环抱,终年云海缭绕,犹如一片隐世秘境。
7点钟,天还未大亮,南腊完小教师杨红军走出自己在学校里那间不到20平方米的简陋宿舍,一手拿着已经斑驳脱漆的保温杯,一手提着装满书本的布袋子,匆匆向教室走去。在杨红军35年的教师生涯中,类似的场景不知已重复过多少次。
1991年,杨红军因工作突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人们都清楚,对一名乡村教师来说,这不啻一次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良机。
那之后,的确有多所城里条件优越的学校向他伸出过橄榄枝,杨红军未经多想便婉拒了。“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这块土地。”当被问起为何放弃调去城里学校这个很多身边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时,杨红军轻描淡写地答道。
除了脚下的土地,他深爱着的,更有这片土地上的学校。
芒卡镇中心完小校长陈卫民与杨红军相识31年了。他回忆,当初自己与杨红军分别在两所“一师一校”的村小任教,杨红军任教的马落小学位于中缅边境上“一寨跨两国”的村子,条件非常简陋。“杨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砍竹子、和泥改造校舍,用一年时间把马落小学建成了乡里最美的学校”。
和杨红军一样,同样在边疆坚守了30多年的,还有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学校教师赫金艳、傅钢夫妻。
2004年,因为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师生纷纷外流,学校面临被撤掉的风险。为保住学校,傅钢下了狠功夫。为给教师做榜样,给他们信心,傅钢带头上好课,参加宽甸县教学、书画、诗歌、演讲比赛,引导教师参加继续教育。2012年,学校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比例达到88%,而在2004年,这一比例还不到20%。此外,傅钢还带领教师们开展教科研,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007年,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通过,新教学楼、食堂投入使用。2009年,学生宿舍楼投入使用。2012年,傅钢又抓住学前教育发展的时机,1600平方米的标准幼儿园拔地而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