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明体达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植沃土,枝繁叶茂;风雨同行,不忘初心。
从“有校无园、有操无场”的38亩地校园,到占地1600多亩的现代化校园;从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 1978年恢复重建的湖州师专,到如今的湖州师范学院,学校不仅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更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全方位介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服务地方的支柱产业和社会文化,成为推动湖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高地。
2006年,时任浙江省领导到湖州师院视察,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把湖州师范学院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
校地共育,同频共振。
2013年,成立工学院,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与水平。
2016年,出台《关于深化“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对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走产学研结合、校地共育应用型人才的办学之路。建设AI等六大产教融合学院,建成164个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明体达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7年,为加强对市地校合作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地方政府部门专门成立校地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并由学校一位副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这在体制机制上保证了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8年,与市政府部门共同谋划,成立由苏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6所高校组成的环太湖高校联盟。
……
一串串坚实的足迹,记录下使命与担当。
湖州师院始终高举“服务湖州”旗帜,发挥人才、平台和技术优势,立足湖州、面向浙江,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致力高水平打造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理工农医与文经管艺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格局,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着力制度创新
构建“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湖州师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注重顶层设计,以全面深化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着力推进教育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大力培养“明体达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于深化“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成立了由学校、政府部门、企事业用人单位组成的校地共育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构建校地共育协调机构,建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招生就业等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商学院采取“订单培养”等措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威谷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设立“威谷科技”班,全程参与大学四年的培养和管理;信息与工程学院联合企业建设各类平台和实践基地,吸收业界英才参与人才培养,形成“四化四导”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际出发,全校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创新“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基地建设,是校地共育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学校加大基地建设力度,每个应用型专业建成两个以上校地共育基地,共建成校外实践基地164个,其中国家级别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积极依托基地进行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近年来共获得48项,为校地共育提供了有效平台载体。同时,加强校地校企共建实验室、教学研究中心等产教融合教学平台建设,以产教融合学院建设为抓手,促进与业界的深度融合,结合湖州市地方经济产业优势,尤其依托湖州市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契机,推进校地深度合作,深化“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方位共建共享,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如,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东部新城大学科技创业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落实和推动“三位一体”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共建教师发展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131所;建立“湖州师范学院—湖州艾先特科技有限公司创客教育实验室”“湖州师范学院—浙江艾易集团有限公司艾易跨境电商实验室”等。
湖州师院通过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人才链对接创新链、创新链对接产业链的良性机制,全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凭借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学校取得了国家“卓越医生”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是省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和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15年,更是在浙江省高校分类考核中位居教学为主型院校首位。
注重产教融合
破解“校地共育”难题
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上,“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湖州师院面临的时代使命。
如何完成“双一流”的建设命题?该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2017年起,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对接湖州市“4+3+N”产业体系,优化应用型学科产业布局,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和信息技术等产业,成立了绿色装备学院、AI学院等六大产教融合学院,形成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专业格局。
设计研发人员紧缺,一直是织里童装企业转型升级的阵痛点。针对这样的现状,湖州师院成立了艺术设计产教融合学院,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推动织里童装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短短几年,该专业依托织里童装产业,引入项目制教学模块,并与今童王、布布恰恰、布衣草人等知名童装企业共建实践实训平台,强化产学研优势,着重培养专用型人才。2018年的首届毕业生,迅速成长为织里童装企业的设计骨干。
推进产教融合、地校合作,同频共振是关键所在,培养人才、服务产业是核心追求。在国家日益重视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认为校地共育与产教融合具有更大的契合度,充分发挥地方和高校各自优势,积极推动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努力实现地校协同创新、共赢发展,打造“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
湖州师范学院在构建“校地共育”模式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部门牵头、中小学参与,形成了若干师范生实习实训基地,为浙江省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教育教师。在加强应用型建设过程中,学校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与企业共建“校地共育基地”,校地双方共同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学校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技研发等工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与产品研发等工作,使双方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生共赢。
面向社会需求
培育“校地共育”优秀人才
湖州师院医学院学生潘美儿毕业后在德清大山中的麻风病区为残老麻风病人服务,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麻风病护理事业。经国际红十字委员会评选,潘美儿获得第42届南丁格尔奖章。
2018年浙江省人民教育基金会颁布的浙江省“春蚕奖”名单中,湖州师院18名校友榜上有名,其中12名供职于湖州三县两区的中小学校。
……
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湖州师范学院已经具有60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校地共育”是学校优良传统,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高等教育办学资源较为短缺的实际,学校积极寻求地方政府支持,采取“学校—社会”开放式办学培养师范人才,后来逐渐凝练为“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并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奖。
随后,学校进一步打造“校地共育”升级版,从卓越教师拓展到卓越医学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工程师等领域,“校地共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了所有专业,更加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校专业办学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构建人才培养高地的同时,湖州师院做好“加法”,在教育实践中将创新创业与专业应用相加、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加、教学指导与服务保障相加、创业氛围与校园文化相加,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众创空间通过嵌入式教学、师徒制培养、项目化管理、实战化演练和双元制评价等方法,构建了以创新课程体系为基础、以赛代练机制为龙头、实践实训基地为保障和创业孵化平台为突破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湖州师院本科生初次就业率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居省同类院校前列。“十二五”以来,留湖就业全日制毕业生5000多人;培训各类人才9万多人次,仅2018年学校与各地市中小学、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培训班达224个,全年培训总人数超过1.3万人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