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难的事” 养良好品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云南大学附属第一小学是一所兴建时力求现代风格,时下在城市里已经不算新潮的学校。偌大校园片屑难觅,不时跑过的学生见到老师,一个个匆匆顿步、敬礼,忙向老师问好。

    放慢脚步,听了校长和教师的叙说,顿生“真想到这儿当老师”的感觉。校长孙澄闻言一笑:“不少家长说的是,真想再到这儿上一回学。”

    让学生更有中国范儿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堂学校特色课上,几十个孩子齐刷刷盯着老师,跟着老师开启了有声有色的气候认知。

    好多年前,孙澄就感到,时代越是开放,学生越是应该从小就接受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熏染。反复讨论之后,传统文化特色课在学校开设起来了。讲授内容均是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精髓。

    这样,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吗?云大附一小这一特色课程,一周一课,蜻蜓点水,粗知初识,只学不考,但求雁过留声。

    这些中国人应知应识的传统文化精粹,趁着学生生命的早春,播撒在学生心田,何时发芽长叶,何时开花生香,因人而异,有快有慢,终身受益,则是不用怀疑的可望可期。

    帮学生养成健康人格

    一直听说,在云大附一小,递一把口琴给任何一个学生,他都能吹出成调的曲子。

    2013年,孙澄开始考虑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应该从何入手?学校选择了口琴,学生人手一把,贫富各异的家庭情况便难以在乐器上显现。

    一年一届的学校运动会即将到来。操场上,负责团体操的老师,正在高声调教满场学生做动作。运动会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年度巡检,也是学生人格养成的生动课堂。

    别看小学生年纪不大,其实都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不少学生心中,参与不参与,往往是一根敏感的琴弦。云大附一小在常规项目之外,专设了不少带有学校温度的集体项目。这样,体育好的学生,可以跑跳腾挪,在个人项目上尽情发挥;体育弱势的学生,在集体项目中有一席之地,自信增强。

    促学生修炼良好品行

    3年前寒假,云大附一小向全校学生布置了一道必须真真切切要在学校之外完成的特殊作业:做几件“最难的事”。这道作业已延续至今,甚至相伴学生一生。

    孙澄说,所谓最难的事,其实并不难,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举手可为,但是不以为然,或是任性而为,或是嫌麻烦,不愿按规矩所为之事。

    说到“做最难的事”,几名学生谈了自己完成这一鲜活假期作业的情景。

    六年级(4)班学生郑涵曦说,她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后,一个小孩子递给她一颗糖。

    “我以前上完卫生间后经常会忘了关灯。”五年级(2)班学生马竞豪还有些难为情,“可现在我已经养成了随手关灯的好习惯。”

    另一个班的学生徐渝雯说:“一次和外婆过马路,迎面是红灯。看看左右没有来车,外婆就想走过去,我连忙拉住她说,这是红灯。”

    如今“做最难的事”,在云大附一小已经蔚然成风。或许仅仅是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或许仅仅是看到红灯亮起时那几十秒的驻足,然而,一个人可以影响几个人,几个人可以影响一群人,中国少年儿童的良好品行,不就是通过这些小事养成的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