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齐鲁画卷正壮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乡校貌换新颜: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 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颁奖晚会。 中小学生到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

    70年光阴荏苒,70年波澜壮阔。

    山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在这里诞生,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入海,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时光穿梭,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70年前的1949年,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教育事业的一组数字:小学在校生仅有193万人,初中学校仅有66所、在校生只有3.89万人,高中学校34所、在校生只有1.37万人。

    如今,这样的统计数据不仅已发生了巨大的量的变化,更发生了质的变化:山东小学在校生增加至725.97万人,初中学校增加至3051所、在校生增加至345.1577万人,高中学校增加至620所、在校生增加至164.21万人。2018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9.2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7.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7.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89%。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教育普及化水平均保持高位,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

    如此巨大的数字对比,代表着7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的巨变,背后是7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如此巨变,同样可以从扎根沂蒙革命老区66年的支教退休老教师、今年已83岁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人民教师李振华身上,找到历史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不久,年仅17岁的李振华,响应党的号召,从南京来到山东最偏远、最落后的沂蒙老区志愿支教。从此,李振华扎根沂蒙革命老区60余载。

    “1953年,当我来到沂蒙老区沂源县韩旺村支教时,村里连个会记工分的人都没有,只有一个3间破庙改建的学校,且已经停课半年多。我来了之后,陆陆续续来了38名学生,最大的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李振华回忆说,“没有教具,我就自己动手制作了地球仪等28种‘土教具’,后来还让父母从南京老家寄来了一台收音机,和学生一起学习。”扎根沂蒙老区60多年来,李振华为了能让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个人省吃俭用,累计捐款122万元、资助家庭经济苦难学生2200余名。

    那时,当地的办学条件就是这么艰苦。经过70年发展,如今沂源全县49所小学中的32所山区小规模学校,都已建成精品化的乡村学校,学校成为乡村最美建筑和文化高地。2018年底,全县所有农村学校实现了“校舍楼房化、餐厅标准化、操场塑胶化”。山区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实现了“不让一个儿童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这样的发展变化,只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巨变的一个缩影,也只是我们展开70年来山东教育事业波澜壮阔巨幅历史画卷的线索。让我们循着这些线索,一览齐鲁大地70年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壮美画卷。

    基础教育长足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的幼儿托管、学前教育非常薄弱,到上世纪70年代,全省仅有37所幼儿园。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学前教育从“底”起步。1979年,全省幼儿园数量迅速增加到14945所,在园幼儿达到78.97万人。

    此后40余年,学前教育工作不断前行,实现了千家万户“幼有所育”。截至目前,山东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由“幼儿托管”向“学前教育”的转变,学前教育逐步科学规范。

    对比2012年的数据,全省幼儿园由17530所增加至20231所,增长15.4%;在园幼儿由251.86万名增加至307.55万名,增长2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着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山东先后组织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累计投资300余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万余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00多万个,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由2012年的67.3%提高至89.24%。

    山东的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程度也不断提升。70年来,山东的小学在校生由1949年的193万人、2012年的627.67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725.97万人,分别增长了280%、15.66%。初中由1949年的66所、2012年的2965所增加至2018年的3051所,分别增长了4500%、2.9%;初中在校生由1949年的3.89万人、2012年的328.1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345.1577万人,分别增长4500%、5.2%。2018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73%,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78%。

    在此基础上,山东近年来着力破解“乡村弱”“城镇挤”问题,着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校安工程和全面改薄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53.26亿元,新建、改建农村中小学校舍7182.72万平方米。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区需要改造、维修的破旧校舍和危险房屋占50%以上,目前已全部达到安全标准要求,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工程自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1207.03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437所,新增学位270.12万个,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由2014学年度的19.77%降至6.69%,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建立了大班额长效防控工作机制。

    2017年,山东全省13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评估。“山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创新实践”典型经验今年入选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

    高中教育特色内涵发展水平不断提升。70年来,山东高中学校数由1949年的34所、2012年的557所,增加至2018年的620所,分别增长1700%、11.3%。在校生由1949年的1.37万人、2012年的164.54万人增加至164.21万,分别增长11886%、减少0.2%。2018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18%。

    近年来,山东推进高中特色多样办学,先后实施了高中课程改革、选课走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部署了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合育人试点等工作,高中教育科学发展、内涵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

    70年来,山东的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已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正在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

    1978年,山东大学等3所高校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高校,并新设立了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等10所高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高校总量已达到145所,居全国第三位。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4.08万人,研究生(含在职研究生)12.13万人,办学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均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了15.95个百分点,达到52.89%,跻身全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第一阵营。

    2016年,山东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7个方面、33条政策措施,配套制定了15个具体领域的制度方案,基本搭建了全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框架。

    在此基础上,山东高等教育结构持续优化。通过深化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科教、医教融合发展,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整建制并入山东交通学院,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整合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的实力持续提升。

    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办学理念逐步由“被动适应”向“主动服务”的转变。高校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相继出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贯彻落实行动方案。专业设置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提前布局新产业建设需求专业,近五年新增设置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经济、新能源、康复医疗等领域的专业93个。人才培养逐步转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进学分制管理改革,44所公办本科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试点,5所民办本科高校启动实施学分制试点改革,39所本科高校实现学分制收费,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不断扩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70年来,山东职业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成规模,到上世纪70年代的办学占比严重失调,再到近年来的发展壮大、质量提升,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从1978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不足7万人,到1979年山东首批30所农村普通高中改办为农业技术中学,1983年全省第一所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的全日制地方高职学校济南职业大学建立,再到1985年全国最早一批11所职业中专在青岛、济南、烟台三地成立,1998年职业大学转制后全省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山东职业教育逐渐走上了发展壮大的道路,高等职业教育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如今,山东已建成一批全国一流职业院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