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锤炼思政课的“广度、热度和力度”
■思政理论课优秀案例
“他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近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六号报告厅座无虚席,与此同时,近5000名青年学子通过直播共同聆听着青年习近平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生动故事。这是该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研习社”和广东省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组织开展的青年学生“学习·讲习·践习”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像这样大规模的学习会学校已举办过多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青年学生“学习·讲习·践习”教育活动为平台,强化价值引领,不断拓宽思政课的广度、增强思政课的热度、加大思政课改革的力度,让思政课在“活动”中创新发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在“学习”活动中拓宽思政课广度
“当老师讲到青年习近平扛200斤麦子,走十里山路不换肩的时候,我震撼了;为借一本《浮士德》而走了三十里山路,我惭愧了。我被习总书记的故事所吸引,不知不觉就到了下课的时候。”2017级园林技术班学生朱海燕聆听了校长、书记主讲的思政第一课“形势与政策”专题后仍意犹未尽。
与朱海燕一样有同感的学生还有很多,“短短90分钟的思政课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洗礼和升华,却难以充分满足大家求知的渴望。”面对学生这样的诉求,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班子经过多次研讨后,着手开展“学习”活动,构建“青年大学习”体系,形成“导学—研学—比学—督学”的“四学一体化”机制,延伸传统思政课堂,拓宽思政课的广度。
“导学”就是通过编写出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设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问题导向式教学案例设计》《写给年轻人的哲学智慧》等教辅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热情、高效地投入学习;“研学”就是坚持知识“漫灌”和启发“滴灌”相统一,运用角色换位式、师生对话式、专题研讨式和实践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获得感性认识,在不断启发中得出理性结论;“比学”就是建立业余党校专项培训网站,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提供丰富的思政课学习内容,探索建立思政课学习与学生入党的关联机制;“督学”就是进行经常性督导,分阶段开展学习检验,把开展“青年大学习”的成效纳入思政课考试等各项考核指标。
通过精心打造“青年大学习”体系,形成了“以导促研,以督促学”的学习“闭环”,这一闭环恰好贯通学生的知、情、意、行,也对接了学生思政课的课内外各环节,效果尤为明显。
在“讲习”活动中增强思政课热度
当思政课的教师从专业教师变为身边同学,“专业中的思政”和“课程中的思政”相结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英国全民都沉浸在脱欧的游戏中,两派势均力敌,谁也不知道英国人要把脱欧游戏玩到什么时候,这就是英式民主,说白了就是一场政治闹剧,西方民主显然是出了问题。”近日,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201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班学生关尧峻就过了一把当“思政课讲师”的瘾。
关尧峻主讲的思政微课,从特蕾莎·梅宣布辞职、英国“脱欧”变“拖欧”、英国“脱欧”背后民主问题、英国“脱欧”问题给中国带来的启示四个方面,用同学们喜爱的话语自信满满地讲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专题中不要制度“飞来峰”的知识点,同学们时而眉头紧皱,时而若有所思点头回应,台上的“老师”讲得起劲,台下的学生听得投入。
让学生讲思政微课,是“讲习”活动的一大亮点。为把好学生讲思政课的政治关和质量关,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政治理论宣讲导师团。导师团阵容强大,有5名教授、6名副教授、3名博士,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名教师、广东省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还有几位省级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奖教师。近10年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5人次获得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占全省高职院校比例为23.8%。
学生除了在校内当“讲师”,还在校外积极承担“助理讲师”任务。党的十九大以来,导师团精心指导和带领优秀青年学生为顺德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开展理论宣讲近40场次、受众12000多人,法律宣讲30余场次、受众10000多人,业余党校宣讲近20场次、受众11000多人。在宣讲活动中,青年学生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消化”和“深化”,进一步增强了“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
在“践习”活动中加大思政课改革力度
“对方辩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观念,任何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我们不应该批判具有阴柔之美的男性……”穿着白衬衫的男生显然有点儿激动,但却不失条理地为“娘化”现象应该被包容辩护着。
“对于我们广大青少年而言,我们要向他们宣传一种正确的潮流文化与正确的性别意识,这样才能有利于未来身心健康发展。我觉得男人就应该有点儿男人味,大家说对吗?”讲罢,现场随即响起了一阵持续热烈的掌声。
可能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场普通辩论赛,但这种班级对抗的辩论赛与课堂随时穿插的小辩论,已经成为“哲学基础”课堂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
开设“哲学基础”课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这是学校党委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全国一千多所高职院校中尚不多见。在高职学时本已十分紧张的形势下,新开一门必修课需要强大的决策魄力。
早在2006年,学校党委为避免当时职业教育存在的过分强调工具理性、学生片面发展的问题,决定严格按照“05方案”开设3门思政必修课外,增设“哲学基础”课,形成了“3+1”高职思政程建设的特色创新体系,与3门思政课必修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坚持至今已十余载。
以哲学课程的辩论赛为抓手,思政课还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品牌活动,形成了“三化·三融合”的思政课“践习”新模式,即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化、品牌化、规范化,与理论教学、社团活动、专业背景相融合。如基础课的“模拟法庭”、概论课的“微电影”、哲学课的“辩论赛”三个项目已经成为学校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和品牌。
除了校内实践教学外,思政课还始终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今年暑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带着学生开展“红色乡村记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顺德各个镇街、村居,寻找和挖掘顺德英烈参与革命斗争的光辉事迹。灯下研读档案资料,村头寻访英烈亲友,路旁聆听革命故事,学生们对“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有了最真切的体会。
“这是我过得最累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个暑假”“原来我们村里有这么一个大英雄”“逐渐远去的历史,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了”“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就是斗争、拼搏、奉献的精神”……在暑期社会实践总结分享会上,队员们争相发言,被太阳亲吻过的黝黑脸庞,散发出自信坚定的神采。
教学改革推动了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又反哺了育人成效。目前,学校3门思政必修课全部建成广东省优质课程,2门思政必修课入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承担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项目。“课堂中学习,实践中体验,环境中熏陶”思政课教学模式获得广东省第七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者刘毓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霞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