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承载知识 筑梦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9-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具有生命力的内容引起了孩子们的思想共鸣,以至于镶嵌在记忆里,成为整整一代“80后”长久的集体回忆。

    同样亲历过这段教材编写岁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英语编辑张献臣不无感慨地说,“作为一个教科书编者,最大的幸福,该莫过于此吧?”

    走过了教材秩序的规整和重建,中小学教材守正创新,大步迈向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体系化。面向新世纪,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新鲜气息,教材建设开启了一段新的航程。

    从知识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16开大小的书页上,“天地人”“你我他”6个楷体字分两行呈现,占据了书页的三分之一。为配合课文,背景图画用了现代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一望大江开》,寥寥几笔,勾扯出天地广阔和人的渺小。

    2017年9月,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识字课,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1)班的学生们捧着新的语文课本学习这6个生字,字的周围没有拼音。

    拼音学习被安排在了一个多月后,看似简单的顺序调整,实际上体现了把汉语、汉字摆回第一位的理念。“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说,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汉字原初的感觉。

    与清华附小的学生们一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的学生们都拿到了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3个科目的国家统编教材。2019年9月之后,“统编本”三科教材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同时,统编高中三科教材也在全国6个省份投入使用。

    这是“一套”站在新时代历史节点上的教材,背后是240余位编者耗时多年心血的“国家行动”,也是一场为学生打下“中国底色”的筑基工程。教材坚持德育为先、以学生以本、继承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尤其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相比此前的“一纲多本”教材,统编语文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为核心,注重语文教材的铸魂培元作用;历史新教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强化国家认同,引导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道德与法治(高中为“思想政治”)新教材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始终贯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条主线。

    而三科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成为新世纪以来教科书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

    时间回到新世纪初,2000年年底,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站在世纪之交的拐点,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

    同时,在这次课改中,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大大增加,一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设,增设了选修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音体美课程逐渐开齐开足。启发式学习、参与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发生深刻变化。2016年,诸多探索和研究凝结为“核心素养”一词。

    多年来,课程教材改革的所有变化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培养学生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和素质。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而在所有科目中,三科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

    当三个科目由“多”变“统”,并非是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其释放的信息清晰而明确,是着眼于时代要求、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而作出的重大部署。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明确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

    翻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要文件可以发现,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不断深化,加之学科自身发展的经验总结、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变化和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共同推动着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教科书的变革发展。

    70年来,教材的每次革新都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头阵,可以说,一本教科书既要承载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又要体现时代性、面向未来,承担着提升教育质量的重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背后,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等一批出版机构和一大批专家学者、中小学老师,为教科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对教材的理解已有了全新的视野。教科书的功能不再是标准答案和知识的承载,而是激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源泉。新世纪以来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加快了教材数字化的进程。封闭、静态、平面、保守的教材观正在被打破。教科书正从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走向关注学生能力发展、走向立体交互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编了多年教材,并曾主持制定1996年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今年81岁的庄文中有了“看山不是山”的体会。在他看来,语文教材并非只是指单纯的知识、技能,而应该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与教学和素养、教师和社会等因素紧密相关,它的角色更像是一粒种子,把知识埋在学生心中,伴随学生身心发展而长成参天大树。

    ■链接

    ?1950年12月,出版总署、教育部组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1年秋,新中国的第一套通用教材编写完成,开创了全国使用统一教材的格局。

    ?1977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召开,确定编写“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套全国通用教材。

    ?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教材制度从“国定制”跨向“审定制”。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再次对教科书制度作出明确指示,“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从制度层面明确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

    ?2017年3月,教育部教材局成立。

    ?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

    ?2017年9月1日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三科教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起始年级投入使用。

    ?2018年5月,第一个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专业机构——课程教材研究所正式成立。

    ?2019年9月,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