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90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首次前往北极进行科学考察;设计出首座35千瓦短波电台;研制出首批五棓子棓酸塑料;首次发现白云鄂博大铁矿;首次发现3亿年前古生物——节甲类鱼化石;参与了首次载人航天工程、首次探月工程、首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重要科研工作;研制出首台±0.1角秒高精度光电圆刻线机、首台工业无损检测机(ICT);荣获首个山地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国家科技进步奖;制定首部国家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在月球上种植出首株植物嫩芽……

    在重庆大学90年办学历史中,多次取得科研上的“首个”。而每一次刷新纪录的背后都是重大人严谨治学、砥砺奋进、克难攻关的中国贡献,是学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一幅幅美丽画卷。

    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90年栉风沐雨,厚植发展,建设成了涵盖文、理、工、商、法、医等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抢抓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激发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创新体系”

    “1+5”重构:实现从原始创新到应用实践全覆盖

    如何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2017年9月,重庆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成立,按照“人才特区、创新特区”的定位,研究院打破传统院系设置与学科划分局限,实施全球高端引才引智,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研究,孕育重大原始创新,孵化重大项目、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优秀创新人才,形成学科优势与特色,打造国际一流的前沿交叉研究机构。

    这是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标志着重庆大学科研管理统筹和顶层设计的大幕已启。这项改革直抵科研组织模式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构。

    科技创新体系的架构即“1+5”模式: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1个科研管理机构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国防科学技术(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联合研究院”“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5个科研实体组成。

    各研究院确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目标: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瞄准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原始创新供给能力;先进技术研究院瞄准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提升军民融合创新能力;产业技术研究院瞄准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需求,积极开展技术转移、成果孵化、校企合作,提升区域经济支撑能力;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瞄准新型城镇化、三峡库区建设需求,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国际联合研究院瞄准“一带一路”、中韩、中新(新加坡)等项目,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能力。

    通过顶层设计,学校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科研全链条组织模式,实现从原始创新到应用实践的全覆盖。

    “促进转化”

    集合优质:推动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在户外运动时,用衣服就可以为手机、电子手表、智能手环等电子设备充电,你相信吗?这样的“黑科技”已经由重庆大学范兴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织物实现。这项成果涉及化工、新材料、纺织、物理学、空气力学、自动化、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学校为跨学科交叉提供了各种“催化”条件。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怎样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社会,服务经济,服务生活?2017年12月,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重庆九龙坡区正式挂牌运营。范兴教授团队项目作为首批6个入驻项目之一进行孵化。

    目前,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能源与装备、生态环保等产业领域建立了12个研究中心。在这里,教师有好的成果可以组建研发团队进行研发,市场运作会有研究院专人团队负责,确保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解决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上的后顾之忧。

    此外,重庆大学还与沙坪坝区共建重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打造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研究院借助重庆大学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余家知名高校、境外公司、研究机构建立有良好合作关系,联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技术成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重庆市战略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创新平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推动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庆大学充分发挥资源汇聚优势,依托机械传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等14个国家级别重点研究基地平台等,致力于打造“重庆科技创新中心”,以支撑重庆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智能汽车产业以及文化创意服务产业发展。

    预计到2020年,重庆大学在智慧城市、智慧能源与装备、医疗健康、生物农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将引进10—15个产业化潜力较大的科研团队落户,科技成果转化和横向科技服务本地化率不低于50%,并成为引领西部科技研发、成果孵化、学术交流的标志性创新基地。

    “凝练特色”

    “顶天立地”:发挥高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的重要作用

    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所高校的重要使命和担当。多年来,重庆大学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

    20年前,镁作为轻金属,还很少有人知晓它潜在的巨大价值;如今,镁合金的研究与应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的镁合金技术及镁合金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这条发展之路上的主要领跑者,正是潘复生院士。

    20多年来,潘复生院士和他的团队重点致力于解决镁合金材料塑性差、加工成形难、纯净度低等关键难题,承担并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国家项目和多个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在高塑性镁合金、先进成形加工技术和深度纯净化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在潘复生的带领下,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成长为全球较大的镁合金研究中心,在推动我国镁合金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庆大学副校长明炬介绍,除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瞄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外,其他4个科研实体都以校地合作方式开展,让重庆大学能更深入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1+5’只是起步,并非终结,学校未来还要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化校地合作,把特色优质的科研力量和资源拓展到校外,更好地体现重庆大学服务国家和地方的重要作为。”

    去年6月,中国工程院与重庆市政府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其中重庆大学为重庆研究院共建单位。据了解,重庆研究院是中国工程院在西部地区的首个院地合作的高端智库。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的具体要求,重庆大学举全校之力,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深化校地合作,聚焦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坚持“既顶天、又立地”的思路,更好地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打造底色”

    创研领航:汇聚圆梦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备受瞩目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在经历月球高真空、宽温差、强辐射等严峻环境考验后,重庆大学牵头研制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开展生物生长实验。重庆大学副校长、“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介绍,项目团队通过研究在月球低重力、强辐射、自然光照条件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经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