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均衡优质 为祖国育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燕立国校长手书与学生共勉。罗莺莺 摄

    我对学生的期望是,为官,取信于民,造福一方;为商,创造财富,回报社会;为学者,做真学问,敢说敢做。     

    ——燕立国

    小档案:

    燕立国,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湖南省骨干教师、常德市学科带头人。2019年9月,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一辈子在同一个地方干同一件事——育人。这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校长燕立国的人生轨迹。

    从一名物理教师,到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导处副主任、教务科科长、副校长、校长,燕立国与教育结缘,与教育相知,更是为教育付出了青春年华。教育对于燕立国而言,不仅仅是一份为“稻粱谋”的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正如他的名字——立国,他立志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名校不能是少数人的”

    在湖南省桃源县老百姓的眼中,桃源县第一中学(下文简称“桃源一中”)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名校。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孩子只有考入了桃源一中,脸上才有光。

    2006年,燕立国成为桃源一中的掌门人。在燕立国的带领下,桃源一中苦练内功,办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2013年6月,桃源一中的高考成绩又是一个大丰收。当燕立国正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两个不速之客找上门来——桃源县西安镇党委书记罗建华带着镇中学校长周旭方找到了他。“燕校长,今年我们镇中学又被‘剃光头’了,能不能给我们农村中学一点指标,让我们也考几个学生到一中来!”

    1.6万人——西安镇是桃源县最偏远的乡镇,也是桃源县的人口大镇,竟一个学生都考不上桃源一中,这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让燕立国陷入了深思。第二天,一份数据摆到了燕立国的案头:2012年,桃源县有6所乡镇中学考入桃源一中的学生总人数只有20人;2013年,桃源县6所乡镇中学考入桃源一中的学生总人数只有21人;不少乡镇中学考上桃源一中的学生人数连续几年“剃光头”。

    “再这样下去,学生跑了,教师跑了,学校都要办不下去了。”“有的乡镇为了不被‘剃光头’,只好办起重点班,只关注少数几个尖子生。”望着眼前的数据,周旭方的话再次在燕立国耳旁响起,让他的心情越发沉重:“长此以往,义务教育谈何均衡发展?”

    名校不能是少数人的名校!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燕立国脑海中出现:分指标到校。这个想法很快得到桃源县教育局的支持。2013年,桃源一中把招生指标数的近30%分到了乡镇中学。一年后,桃源一中又按照乡镇中学的在籍学生人数和中考的平均分数,把招生指标全部下放。

    这下,基础薄弱的乡镇中学迎来了“新生”。从2014年开始,考上桃源一中的人数直线上升。之前,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小学一毕业就往县城里挤,分指标到校后,优生不往城里转了,重点班也没有了,教师更关注每一个学生,地方办教育的热情也高了,形成了均衡发展的生态,整个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的孩子在乡镇中学就能有机会考取县一中,不仅减轻了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负担,还开辟了一条山区孩子通往未来的路。”“乡镇学校办得蒸蒸日上,作为从乡间走出来的孩子,我愿意捐款、捐物,助力教育发展。”桃源一中成了老百姓心中真正的名校。燕立国说,让更多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不是读书机器”

    桃源一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即便是高三,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学期一次运动会,雷打不动;晚上10点05分,熄灯铃响,寝室按时熄灯,谁都不允许熬夜;教师不得擅自给学生印习题集,不准加班加点,不准搞题海战术。

    这源于燕立国的一个重要认识:“学生不是读书机器,靠牺牲健康得来的高分,没有意义。”语文教师李小英说:“在我们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也会挨批评。”原来,李小英曾认为,判断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考上名牌大学的人数有多少,一本、二本上线率有多高。为了让学生拿到高分,她铆足劲儿,见缝插针:早自习,规定学生提前到;晚自习,要求学生推迟回。

    在一次月考结束后,李小英被请进了燕立国的办公室。

    “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要思考成绩之外的内容。外界只在乎我们的学生考了多少名牌大学,但我们自己要清醒,教育最终要给学生带来什么。”燕立国的话让李小英醍醐灌顶。教育最终要给学生带来什么?燕立国说,桃源一中不能培养读书机器,而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素质教育的阵地在课堂。

    在燕立国的大力倡导下,桃源一中推行“以学生为本”的“生本课堂”。什么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燕立国说:“将四个权力完全下放给学生不含糊。”这四个权力是:思维权(思)、演练权(做)、表达权(说)和归纳总结权(悟)。

    “生本课堂”是燕立国多年深耕教学一线得来的经验。1990年,燕立国第一次教毕业班。当时,年轻的燕立国发现,自己不善言辞,与那些能说会道的教师比,课堂上他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办?经过反思,燕立国将课堂进行了变革:一是自己先把问题由浅入深排列好,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动手做,做了之后再归纳总结;二是将以知识点为中心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在做题的过程中回顾知识,总结规律和方法,这样题目做完,对知识和规律的复习也就完成了。一年下来,教学效果超乎想象,甚至赶超了当年一名特级教师的教学成绩。

    “教育是一门科学,最要讲规律。如果一个人消化不良,你还一个劲地喂他吃排骨,他又怎么消化得了?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应该先喂‘豆腐青菜’,再喂‘排骨’。”

    在“生本”观念的影响下,桃源一中的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政治教师吴佳敏讲“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课堂成了辩论会;语文教师彭宏讲李清照的《声声慢》,课堂成了朗诵会;历史教师夏友刚讲甲午战争,课堂成了反思会。学生们在学科素养提升的同时,格局与视野也在慢慢变大。

    “对于农村长大的孩子而言,不少人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但我要传递给他们的是,建立在为国家、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境界之上的学习动力,远比仅为个人幸福而奋斗的动力强大得多。只有高境界下的分数,才是有理想、有信念的分数,才是有情感、有温度的分数。”

    “用情感灌溉精神高地”

    都说教师喜欢好学生,可在桃源一中,“后进生”比优等生的待遇更“高”——享有“谈话优先、座位优先、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的四个优先权。

    为了让每名教师真正关心“后进生”,学校还有一个“后25%”的评价体系,即以班级后25%的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考核一个班级的管理水平。燕立国说,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一个教育人的良心所在。因此,对于“后进生”,燕立国有着特殊的关注,也投入了更多的情感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燕立国还总结出“中医理论转化后进生”办法:对“后进生”的教育,绝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师应该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情感、家庭、生活,综合找出孩子的问题根源。

    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王云对情感教育很有共鸣。王云教过一个叫小蒋(化名)的学生,他平时调皮捣蛋,搅得全班同学不得安宁,成绩更是一塌糊涂,次次考试都垫底。学习的煎熬、家长的失望,让他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关键时刻,王云极力挽留小蒋。“说实话,如果这个学生离开了班级,我这个班主任要省心不少。”王云说,“但我还是选择挽留他。问我为什么,我只能说,在朝夕相处中,我与学生产生了情感,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最后,小蒋凭借艺术才能考上了重点大学。

    其实,不仅仅是“后进生”,每一个在桃源一中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注和温暖——食堂也是情感教育的主阵地。为了让学生吃好,燕立国对食堂食材采购,制定了苛刻的程序;而因食材价格下调出现的盈利,学校便为就餐学生每人返充100元餐费。

    学校还设有助学金机构,它依托国家助学金,每年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助学金额达200多万元。这些奖学金大部分来自桃源一中毕业生。

    通过情感这座桥梁,桃源一中成了所有学生的“精神高地”。2013年9月的一天,燕立国收到一张从吉林长春寄来的600元的汇款单和一封信:“尊敬的燕校长,您好!我是2013届毕业生周宏磊,现就读于空军航空大学。这笔钱是我人生中第一笔凭借自身努力得到的回报,数额不多。烦请您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希望他们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与此同时,我也期盼和欢迎更多的热血青年投身军营,保家卫国。”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反哺母校、反哺社会、反哺国家,燕立国也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立国育人。燕立国对学生的期望是,为官,取信于民,造福一方;为商,创造财富,回报社会;为学者,做真学问,敢说敢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