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美国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理念引入国内,不少学校开设相关学科融合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图为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学生在STEAM课上合作设计导弹驱逐舰模型。王红军 供图

■奔向2035·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③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40个年头,教育对外开放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再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签订教育服务贸易承诺减让表,中国40多年的教育改革开放是一个持续渐进且不断扩大的过程。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指出:“中国正在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在基础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国际规则意识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提到的“21世纪必需的技能”。

    当前,要推动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在理解和坚守本国教育特色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一方面,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理解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减少文化隔阂与摩擦,增强学生国际素养,使其保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其中,重点是要让学生建立多元对话思维,培养他们与异国文化沟通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理解他们在全球共同体中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这些不仅仅是国际班学生所需要的,更是在对外开放背景下,每一个走向国际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通过中外教育思想和教师同课异构等真正的交流和碰撞,才能比较出中外文化异同。另一方面,推进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在比较、继承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是凸显。因此,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学会将国际教育和中国教育的精华有机结合。例如:国际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强调满足不同禀赋学生的需求,这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较薄弱的部分。中国的国际教育绝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国外课程,更不能单纯成为国外院校的招生代理。

    二是重视公办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要为部分学生开设留学培训班,还要提高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包括国际理解力、沟通及交流能力等。因此,要强调发挥公办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从2012年开始成立基础教育国际化改革实验区,先后在55所学校进行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课程方面的探索,实验学校包括初中和小学,课程面对所有学生开放。在2016年课题结项时,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民族认同感、对文化的多样性理解等方面都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责任担当精神明显增强。

    三是民办国际学校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民办国际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但往往由于收费高、品牌影响力不强,办学特色不突出,发展活力平平,在招生质量和规模上处于劣势。2013年,教育部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草案规范高中国际班,加强了高中阶段涉外办学的管理工作,停止审批新的公办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公办学校国际班停止扩大招生或转制为民办。在此背景下,一大批高品质民办校逐渐成长,也培养出一批批为国际著名高校认可的高中毕业生,兴起了国际学校的集团化办学趋势。这些民办国际学校大多实施完整的美、英、加课程体系,采用全英文授课,实行小班制、分层式教学,在招生上有部分纳入中考计划内,也有部分是计划外招生;文凭发放以外方高中文凭为主,也有少量学校发放中外双方高中文凭;拥有大量外教,有专业的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升学指导。作为民办学校的投资者、管理者,应坚定信念,把做好真正优质的国际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要发挥民办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考试、升学指导等方面做得更好,为培养个性化人才做更多探索创新。

    四是牢牢把握课程设置这一核心问题。推进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设置是核心。广大中小学要将国际通行的课程方向和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相结合,助推本土教学改革,弥补本土教育之短板。如可以选择部分科目,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开展国际课程比较研究,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经验,深化自身课程与教学。例如: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已经进行了三年的中美基础教育比较课题研究,计划用5—10年建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课程,让没有出国机会的孩子在国内也能接受优质教育

    在开发国际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要强调国际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突出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内容、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重内涵,轻形式。例如:现今提及的IB(国际文凭)课程,即为融合东西方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注重多学科和多元文化融通的课程,其核心在于促进学生在知识、概念、技能、态度和行为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学习,强调自主学习与进展+总结性评估。再如:现在美国非常强调STEAM教育,其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综合素养,这些都是学校在开设国际课程时需要重视的内容。其二,引进国际课程要整合还要适度。使用境外教材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经合法渠道引进,不能无原则、整建制全盘引入,要逐步建立起综合国内外教育精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课程体系,并在国际教育体系中赢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此外,学校也不应将引进多少国际课程作为评价是否国际化的唯一标准,要给予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国际理解机会。同时,要处理好引进课程与统编课程的关系,国家规定的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人文学科课程绝不可少。其三,注重体验式教育。学校应安排学生接触有一定风险的活动,如爬山、徒步旅行、野炊等,使其逐渐能够主动承担风险。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摸索积累,主导自己的学习方向,同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分享学习体验。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到体验式教育中,与孩子分享生活实践体验。

    五是提升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素养。推进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基础教育的对外开放,不仅对学生适应未来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也对教师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跨文化学术交流合作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而对于中小学来说,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培养熟练讲授国际课程教师的方案。

    六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互联网+”平台助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是时代的必然选择。通过“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促使传统汉语教学升级、汉语师资培养提质;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对接。通过慕课MOOC、一对一教学等各种渠道来进行;从教师个性化需求和兴趣出发来培训师资队伍。教师培训要制定长远规划,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互联网红利惠及每个师生。

    (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根据他在2019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有改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