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绘蓝图 创新无止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艺体教育工程。该校成立了专门的体育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协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艺体教育工作。不仅要搞好体艺特长生的培养,更要重点抓好体育艺术全员教育。坚持“合格+特长”的培养原则,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此外,加快软硬件改造升级,实施智慧校园工程,亦是该校八大重点工程的重要部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改变师生校园资源交互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管理、教研、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对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进行系统升级和改造,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并开设实验班,探索基于网络的开放、交互、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开放办学 中西合璧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生深刻变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势不可挡。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势在必行,如何办好国际部、国际部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成为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省重点中学、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教育国际化的尝试。目前,该校国际部已经成熟运行的有欧美课程班、小语种课程班,并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大学和部分中学建立了密切联系。

    在该校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中,“办学开放化”不是“西方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先进文化体系,为他们成为全球化人才做好准备;同时也必须使本民族文化主动辐射出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本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更大话语权打下基础。为了构建附中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体系,该校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多方面努力,力争创建具有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体系。

    首先,该校不遗余力,推动办学理念的提升。贯彻“以人为本”,落实“长远发展”。秉承“中西合璧、相得益彰”的原则,集东西方教育所长,融入对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对待学生的个体发展,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以更加丰富的学生活动作为载体,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成为有潜力的国际化人才。

    其次,借鉴西方课程理念,在引入国际成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与我国基础教育接轨,尤其关注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做到让外国课程扎根中国的土壤。此外,该校还针对国际部特别设置了Tutorial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学生社团拓展课程等,逐步形成并完善附中特色的国际部课程方案、教材、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库。

    此外,该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模式探索,建立由中外教师组成的学科团队,合作开展教学,打造“双保险”模式。同时,积极推进中方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听课观摩、外教指导、团队互助,提升本土教师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课堂应用能力。该校积极实施小班化教学,凸显教育的个性化;“走班”结合分层教学,更大限度提供个性化教育;推行“走出教室”教学模式,打破课堂的空间限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发展空间。

    该校聘用了国际优秀专业人才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和外教管理,推动中西方管理层的学习交融,弥补了中方单独管理的不足,尝试中国高中班主任包班管理模式和国外高中年级辅导员管理模式的更佳结合。学生管理实行“自我管理+教师监督+主管引导”三级设置,给学生严谨而自由的生活学习环境和更多的成长历练,让每一名国际部的学生都有丰满的个性和完善的情商。

    同时,该校融合国外教育评价方式,建立了一套具有附中特色的国际部学生评价模式。教师将学生听课的专心程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小组合作活动的充分程度等都纳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学生的日常操行评价则涵盖了出勤、违纪、诚信、班级活动等多方面。每月一评价,每月一反馈,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该校注重强调中外文化融合,充分利用中外教师资源,根据中外教育风格、节日文化的不同,创建中西合璧的学部文化环境。将中外文明通过班级和学部文化宣传、节日庆祝活动等潜移默化融入师生情怀。尝试本土教师和外方教师“结对”互教互学的教师培养模式,促进中外教师的快速融合和共同提高,提升国际部教师的专业素质。

    智能教育 着眼未来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特别是以AB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2017年,国家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并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人工智能教育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时代翩翩而来。在此背景下,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采取多元举措,除了校园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智慧校园工程的实施之外,亦大力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以提升学校的智能教育水平。

    学校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中,实施全员培训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培、省培和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有关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各级各类培训,通过任务导向培训及岗位历练、同伴互助、实践反思、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通过开展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学习论坛、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教师们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

    根据差异化原则,基于教师信息技能现状,该校制定基础而实用的信息素养培训内容,使教师们学即有所得,特别是消除教师们因“不会用”“不敢用”人工智能教育产品而产生的焦虑感。该校还以“观念引领、任务导向、课题带动、行动研究”为思路,推进教师们进行人工智能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并制作了大量课程融合优质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

    2012年,该校在高中部着力推进“电子书包”智慧班级建设,以平板电脑教学为载体,以课题为依托,进行智慧课堂建设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2018年,该校建立了初中智慧课堂实验班,利用信息技术个性化、移动性、按需服务等特征,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正式把人工智能技术内容纳入教学大纲,旨在从基础教育层面,加强青少年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的基础是编程,该校在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中强化编程能力的普及教育,注重算法思想培养。此外,该校在课外拓展课程中开设机器人、3D打印、VR、AR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从课堂中学到相关编程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提升编程技能的实用性。

    该校建有384平方米的人工智能教室和10个科技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室,配备相关器材,作为学生进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下的设计、制作、试验和探究的综合试验平台。同时,该校将每年5月设为“科技创新月”,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和创造的作品尽情展示和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放眼未来,积极响应信息时代要求,所采取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对于学生成长、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使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提升了学校的智能教育水平和育人水平。当下,新的中高考改革全面启动和教育信息化浪潮汹涌而至,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大幕已然全面开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始终走在教改前线的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能教育、智慧育人,附中人坚持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本质进行正本清源的反思与矫正。守正出新,守住教育的根本,摒弃短视,立足长远,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灵成长、终身发展和未来幸福。

    教育创新,永无止境。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直在路上,坚守教育使命、创新育人模式。学校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坚持办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适合未来的人才,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必将超越既往,从优秀走向卓越。(王永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