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治理的密码解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校如何运转》是李希贵校长十年来基于北京十一学校的转型实践,系统梳理和提炼学校治理智慧、教育教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笔者读过李希贵校长几乎所有公开出版的书籍和文章,较之其他教育著作,这本书跳出了以往多聚焦于某个真实的教育故事或教育观察的深度思考,以杰出的管理思想家亨利·明茨伯格关于组织结构构成的理论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了北京十一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是现代学校治理智慧的管理学表达。
学校本质上是一个组织,其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客观上要求学校变革组织结构,重塑课程体系,实现学校转型,以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体制下,组织机构僵化、运行机制混乱、管理边界不清的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制约着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宏伟目标蓝图的实现。
基础教育发展的愿景决定了传统学校管理向现代学校治理的话语转变。围绕“立德树人”,现代学校治理的结构、制度、文化等都需要配套演变。在此背景下,作为“北京市综合改革实验学校”和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在李希贵校长的带领下,自2010年起开启了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改革征程。经过近十年的艰辛探索,北京十一学校在改革阵痛中完成了组织变革和全面转型,“蜕变”为蜚声海内外的基础教育改革名校。意义更为重大的是,北京十一学校为中国本土情境下的学校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必将对基础教育中小学校的发展与转型产生重大影响。
重新界定学校组织结构
本书从功能的角度把学校组织结构界定为五个部分,即战略高层、中层管理者、教育教学一线、支持人员和研发平台。这样的划分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学校组织结构的认知,构成了李希贵校长学校治理思想的基础要素。在明晰新的结构后,本书又进一步对结构的每部分内涵进行了充分解释和说明,特别是界定了学校人员在组织各部分的具体职能,从而划清了结构内部彼此之间的边界。
此外,作者还对组织结构每部分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论述。例如,在第一章“战略高层”部分,提出“治理主体之间的平衡”“切割权利链”“组织战略的管理”等重要的有关学校治理主体的观点;在第三章“中层与中层管理者”中,又提到“管理跨度”“从价值观到方法论”等对中层的研究、设计和管理的重要论述。所谓“结构决定功能”,这样的组织结构划分注定会发挥出有别于传统学校的一般功能。
重新设计结构运行机制
任何学校组织能否科学、有效地运转,其运行机制起到关键作用。作者对学校组织结构重新界定的目的,是把学校里的人员拆分到不同的部门,通过组织制度的设计与优化来整合部门和岗位间的力量,确保组织结构各部分效力的协同,形成学校高效的运行机制,这是李希贵校长学校治理思想的又一重要体现。
按照基于亨利·明茨伯格的理论框架梳理的“学校组织结构各部分人员和部门构成图”,李希贵依次介绍了支持人员、研发平台、教育教学一线、战略高层、中层管理者这五个部分的制度设计。同时,每部分都以北京十一学校具体的实践案例作为佐证和支持。如此一来,学校运行机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术语,而是处处迸发出组织活力的具体行动案例。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制度设计形成的这五部分内在运行机制并不是保障良好组织能力的充要条件。李希贵也专门指出:“要真正形成良好的组织能力,还需要添加一些特定的机制。”例如,薪酬体系、荣誉体系与职级晋升机制等。
重新认识学校变革文化
“你必须努力奔跑,才能保持目前的位置。”这是本书第八章组织变革的开篇第一句。如果说这本书的前七章都在谈通过变革组织结构与机制创新达到学校科学高效运转的设计问题,本章则聚焦实施变革的文化认知问题。李希贵特别指出“变革在娘胎里就带有不受欢迎的胎记”,所以要创造天时(“变革时机”)、地利(“第三空间”)、人和(“让正确的人上车”)的条件,通过关联变革愿景和个人目标的交集,找到发力的最佳区域。
作为一个组织,学校要想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基业常青,变革文化是根本的奥秘。之所以重新审视变革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是因为变革文化是学校组织生命发展不断自我更新和实现螺旋式发展的“骨髓”。有了它,新鲜血液得以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和输送到组织机体,确保组织健康、持续地成长。当然,学校组织的自我变革,绝不允许形式主义的存在,为变革而变革的文化是要坚决抵制的。
本书以管理学和教育学双重话语系统透视学校的组织及其组织效力的发挥,清晰地阐释出学校治理的内在机理,处处闪耀着李希贵校长卓越的学校治理智慧。同时,书中“不断刷新自我的人,是一个组织的宝贵财富”“学校是孩子们犯错误的地方”“最成功的领导者是把下属培养成领导者的人”等观点也体现了组织治理中浓厚且细腻的人文关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本书的后记部分指出,组织本身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应有自己的发展逻辑,一个组织的生命如果同组织中的领袖人物有着过度的关联,则蕴含着双方同呼吸、共命运的巨大风险。
独立教育媒体人沈祖芸认为:有一类学校“价值观坚定,并不断跨越组织自身的生命周期,持续创造二次成长曲线,走向一个又一个峰值点。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将这一过程化为组织知识,将这种文化融化为每一个人的基因,而不是维系在几位领导者身上,此乃大智慧”。这是对李希贵校长领衔的北京十一学校组织变革文化的精辟概括。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