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提升中小学生健康素养
今年7月,随着《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相继出台,健康中国路线逐渐清晰。其中,“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成为健康中国行动提出的15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
中小学生的健康社会关注、亿万家庭关心,是整个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那么,健康中国来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何为?如何对接健康中国的目标,破解青少年体质健康和近视防控难题?怎样才能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帮助孩子迈向“主动健康”?
学校体育活动怎样才能更有效?
【加强运动技能传授、体医融合,做到“教会、勤练、常赛”】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明确了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至少达到50%和60%。而从2016、2017、2018三年调查数据来看,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优良率分别为26.5%、29.3%、30.57%,虽然上升趋势明显,但距离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最近几年,上海体育学院研究团队持续参加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工作,并围绕抽查数据开展了相关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虽然有些改善,但整体上仍然比较严峻。我们发现,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要更加重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持续不断地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表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可以概括为从“有体育活动”向“有效体育活动”转变,就是要提高学校体育活动中“中高强度”活动的时间比例。
当《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标尺,其本身的效度再次被严格审视。对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组长王家宏呼吁,要研究调整现有标准,例如加入体育技能的相关内容等。
王家宏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体育课没有要求运动负荷和运动密度,过去在讨论学校体育时,往往只重视它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忽视了运动手段与技能方法的传授。“学校体育要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根据自身需要掌握操作身体的技能。可以说,运动技能的传授,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纽带,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手段。即使学生离开学校也可以通过自身掌握的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陶冶身心,收获健康。”
当前,体育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从“重医”向“重防”转变,让运动“处方”发挥慢性病预防的作用,体医融合成为研究的热点和方向。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体医融合在实践层面迈出坚实一步。该中心主任郭建军这些年在与医生的不断交流中,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要从医疗看体育,重新发现体育,从体育看医疗,重新认识疾病。在他看来,这两个重新认识,是体医融合的前提。体医融合要解决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并保证运动的可持续性。体育健康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更应是维护生命的教育,学生体育必须有新的内容,以孩子为核心推动健康革命。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方位界定了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实际上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实现路径,即做到‘教会、勤练、常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未来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健康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专项的运动技能,并且学校要组织经常性锻炼和训练,组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
王登峰表示,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要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对学校体育内容、目标、价值的“移风易俗”,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性作用。要在改善办学条件上“改天换地”,加大体育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建设。健全各项制度,确保学校体育能够“增”上去,“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相关工作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在考试之外,在思想品德、体质健康、艺术修养和劳动素质等方面有全面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教育怎样有效融合?
“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素养是促进学生健康的决定因素,但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并且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余小鸣看来,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最佳途径。
余小鸣表示,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不管是在认知还是在具体操作层面问题都非常突出,致使健康教育成了可吃可不吃的“自助餐”,地位尴尬。
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提出健康教育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同时指出“健康教育教学课时安排可有一定灵活性,如遇在下雨(雪)或高温(严寒)等不适宜户外体育教学的天气时可安排健康教育课”。
“这条说明在推进过程中变成了天气不好才上“体育与健康”课,与当初纲要制定的初衷相违背。”余小鸣建议说,健康教育首先要有系统的顶层政策引领和切实可行的制度保证,明确在整个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健康教育所处的地位、位置,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由谁提供健康教育,并在学科教学、课程课时方面有相关的硬性规定。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适切性问题也凸显出来,当年纲要提出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5个方面的内容,但纲要发布至今的十余年,学生面临的健康问题发生了巨大变化,肥胖、近视、心理健康等新问题几乎成为社会问题。
记者注意到,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已列入2019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在10月29日教育部于珠海举行的发布会上,王登峰介绍,将把食品健康与营养健康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教学内容。
“健康教育与整个学校教育课程体系间,还存在如何协调共生的问题。”余小鸣说,健康教育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被碎片化地分解在了不同的学科,很难让学生形成对健康相对完整的认识。
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芳丽同样认为,目前健康教育体系性不强、覆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强,缺乏大中小幼系统化、逻辑性、递进衔接的一体化思维。
学校教育最大的优势是学科教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余小鸣看来,一是可以在现有政策下,更好地把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解决多年来体育与健康“两张皮”现象,具体来看,两者之间相同的部分可以融合教学,交叉的部分可以结合教学,不同的内容可以并行教学。二是可在目前碎片化的课程架构中,探索搭建各个学科间融合发展的桥梁,以及与学校常规工作等实际相结合的模式。
为改变以往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分割开来的模式,王家宏还建议,在体育课、体育活动中间,结合健身指导,融入营养配给、保健卫生知识、疾病防治等健康知识,构建相关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在刘芳丽看来,大中小幼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构建应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育水平、动作发展特点,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流行病学证据、各类死因死亡率、全球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趋势,以及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人口形势变化,教育、卫生与健康领域新的指导思想和一些成功的国际经验进行内容体系设计,同时,要充分考虑与体育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相融合。
刘芳丽表示,构建贯穿全教育生涯的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帮助每一名学生更好地提高对健康的理解,树立对个体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帮助儿童青少年从小发展各种认知能力和行为技能,获得促进健康所必需的能力,具备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本素养,理智地选择个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有效地使用各种健康服务资源,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健康挑战,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青少年近视防控难题怎么破?
【防治结合,建立健全近视防控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近视防控目标无疑是“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最集中和敏感的话题。
“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此前,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18年8月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2023年、2030年为时间节点,明确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目标。其中,到2030年,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近视率要控制在38%、60%和70%以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