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我中华”植入学生心灵深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不久前,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典极大激发了全体国人的爱国热忱。在这种背景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更显重大,不仅有利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还能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澎湃力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青少年做起,这方面工作是管长久的、管根本的。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重在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得到滋养的主阵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从“两弹一星”到国庆阅兵……每一种爱国主义素材都可以进课堂。为增强实效,有的学校邀请抗战老兵走进课堂,让他们讲述亲身经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丝丝入扣,环环相接,做到不落俗套又不走形式,势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重在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他们需要精神力量的熏染,但较为排斥单纯的说教、僵化的灌输。为此,需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从各地实践看,不少学校已经不再把思政课当成可有可无的边缘课,思政课教师千方百计地推陈出新,效果可期,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重在组织推出爱国主义精品出版物。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青少年读什么样的书籍,对他们的精神成长至为关键。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成长阶段,推出反映爱国主义内容的高质量读物,让广大青少年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熏陶,既是广大家长的呼声,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像《红岩》《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等书籍就影响了无数人,当青少年受到优秀出版物的积极影响,就能把爱国主义扎根心中。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重在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爱国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体现在行动中。同时,爱国也不能只让学生听故事,还应该让他们实地看看。有的学校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等活动,比如到古田会议旧址参观,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忆往昔峥嵘岁月,思红军革命精神”,在寻根溯源中不忘初心,彰显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涵。

    作家路遥曾说过,“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黄山么?有黄河么?有长江么?有长城么……既然这些都没有,那么祖国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爱国是发乎肺腑的情怀,爱国不需要理由。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80多年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的三问,如今仍启发世人。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直抵人心,让人深受触动,真正意识到爱国是最朴实的情感、最基本的本能。正如业内人士所称,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共情到共鸣、从自在到自为的三个转变。

    热爱祖国是青少年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运用多种形式和载体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对青少年的成长负责。在教育实践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能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培育出更多充满爱国情怀的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趣味螃蟹节     下一篇:莫被培训机构花式促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