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在这里孕育
进入新时代,学校对学生单纯地进行热爱祖国山水、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塑造,已不能满足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细化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育人方向。
纵向布局:传承文学经典,为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而璀璨的文学经典。学生从小浸润其中,无形之中便树立了文化自信。
该校一至六年级学生重在“诵读”。2013年,小学部开设“经典诵读”课程。教师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学作品中筛选出适合低龄学生学习的经典作品,开发各年级的校本资源“快乐诵读”。
七至九年级则重在“品读”。该校把选课走班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分成了基础语文、基础阅读(群文阅读)、名著阅读、古诗词阅读、文言阅读等模块,编写了专用读本。学校安排每天20分钟的经典诵读,在晚自习进行半小时的名著阅读,让学生把重点转移到理解上来。加上课外时间,学生每月要有不低于10万字的经典阅读,并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小组、书香学生评比活动。
到了十至十二年级转向“研读”。高中阶段学生开始从辨证的角度研读经典名著,这将为他们今后成熟理性、批判性地阅读打下基础。为此高中部的阅读方式定为:高一高二以文学比较阅读为主,由教师设计阅读任务,学生利用周末完成,每月有一次文学名著阅读交流课;高三学生开设“《红楼梦》欣赏与研读”课程,提升学生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化修养。课程之外,高中开设常规读书会,并在选课走班背景下,为学生提供触手可得的阅读机会。该校还经常开展阅读主题活动,例如读书报告会、名家进校园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的习惯。
横向延伸:爱国教育大课堂,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
该校开设了完善的一贯制研学旅行课程:一至五年级为“京内主题研学”,每月一次,每年六个主题,学生5年内不重复地走遍京城内的博物馆、科技馆、历史古迹等;六至九年级为“国内文化研学”,每学期一次,每次7天,包括荆楚文化——武汉线、儒家文化——齐鲁线、汉唐文化——西安线、海派文化——上海线、工业文化——沈大线、晋商文化——山西线等十几门课程,溯源华夏文明;十至十二年级为“世界文明研学”,每学期一次,每次20天,学生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各地文明,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对比中外文化,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为了让学生走进中国近现代史,直面中华民族顽强不屈、浴血奋战的奋斗历程,研学各线路都设置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站点,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
除常规的政史地等学科课程外,学校在每年9月18日前夕,都会给高中学生上一堂爱国主义的综合大课:由历史、语文、政治三位教师从不同角度,为学生解读中华儿女抗击日寇的民族奋斗史,激励将来要走出国门的21世纪学子,牢记历史,留学报国,做豪迈的中国人。这堂课,在警钟长鸣中开始,在思考未来中延续。这堂课,如此沉重,如此深情,因为这段历史,必须被铭记……
在布局社会大课堂、开设学科大课堂的同时,该校的小初高科学课程,也在着力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素养。因为爱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培育上,还必须用知识与科技武装学生,这是新时代对爱国教育提出的课题。学校只有扎扎实实为祖国培养了面向未来的高科技、高素养人才,才是真正将爱国教育落到了实处。小学每年一届的“科技节”,设置了“谁来挑战”“科学游园会”“科技讲座”等多项活动,学生研究科学原理,动手做实验,进行作品拍卖、小组PK,与各界科学家面对面,从小便在心中种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初中“科技节”的实验巡礼、知识竞赛囊括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将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更加理解了科学的实用价值。在制作世界著名科学家的海报展板时,他们深入了解科学家的事迹,深为科学精神所感染。高中STEAM项目,学生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在科学实验中结合世界前沿科技,玩出了更多花样与新意。此外,该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外界各类科技比赛,他们从中斩获了多项荣誉。
文化建设:发挥党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以伟人为“偶像”
校园文化是隐形的教科书,无声中对学生的价值观起到了渗透作用。作为一所国际学校,该校始终把学生中国灵魂的培养放在首位,使其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时刻心系祖国,学成回馈家庭、报效国家。党组织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了核心引领作用,营造了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
该校少先队在小学创设了“周恩来班”“雷锋班”“少年孔子班”“钱学森班”和“宋庆龄班”,以此开展名人教育活动,其中有:读名人书籍,访名人故居,听名人讲座,学名人精神等。
党总支积极影响着该校共青团的发展,他们开展了革命教育主题活动,创设了“基地教育”模式。其中,在组织全体学生前往抗日战争纪念馆、国家博物馆及参加“少年先锋岗”活动过程中,该校共青团不断挖掘革命教育基地资源,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培养中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深情热爱。
该校学生会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服务中心、银行、律师事务所、各大院校研究院以及国内知名企业单位生产线,实地考察、亲身参与,并对未来生涯进行规划。学生在“实践教育”模式下,不仅提升了综合素质,同时在与世界各国同伴的交流中,也展现了新时代中学生的形象。
爱国不是一句口号,也不仅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责任与能力。新时代呼唤更有力的爱国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文化输入到三观塑造,从知识培养到技术打造,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该校用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培育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跨时代人才,家国情怀在这里悄然孕育,一批批学子从这里走上世界舞台。
(作者系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