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让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制度特色与制度优势。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当前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改革发展完善的基础制度与根本遵循。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高校而言,应该紧紧扭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打好制度建设的“组合拳”,激发制度潜能,促进高校加快从“制”到“治”的转化,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切实转变为高校教育治理效能,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具体而言,贯彻中央精神,发挥制度优势,严格制度执行,补齐制度短板,同时推进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建设,促进高校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是高校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

    一是贯彻现有体制机制要求,发挥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融合的13个方面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遵循。高校要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弱化虚化党对教育的领导的杂音噪音,始终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排头兵与坚强阵地,成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堡垒。当前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这项制度是我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在高校制度系统中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指导性地位,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二是狠抓制度的落地生根,严格制度执行。制度的权威在于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落地。高校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推动制度的落地生根。在实践中,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使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运行有制可依、有规可循,最大程度地避免“任性而为”,减少外力掣肘,推动各项事务在制度的框架内良性发展,切实提高学校的制度化水平,提升办学治校的能力与水平。高校要大力优化制度执行环境,着力打通执行中“最后一公里”的障碍;要保障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促进发展理念的一以贯之,避免朝令夕改的短视行为;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强化过程的精准管理,落实工作问责机制。

    三是发挥高校主观能动性,补齐机制短板。激发制度潜能,不仅要用好制度的存量资源,激活现有制度潜能,还要在增量上做足文章,通过补齐体制机制短板,破解发展难题,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校要加快推进既有教育规制调整,增加制度供给,体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理念,回应广大人民对于教育公平正义的强烈诉求。要出台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育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当前,要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坚持查摆检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回应来自基层的呼声与关切,把广大师生最关切的发展问题、最迫切的利益诉求形成整改清单,以坚决啃下“硬骨头”的魄力画出路线图,列出时间表,并上升成制度体系,这必须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是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自信涵养制度自信。高校要从源头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大力推进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升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熟悉与认同,教育引导全体师生增强制度自信,激发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推进学校治理效能提升的过程中,高校要牢牢把握教育治理的文化根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滋养广大师生的制度自信,引导他们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从而自觉遵从学校办学制度体系与规制,共同推动高校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

    (作者系武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