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格桑梅朵绽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1-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双流区优秀教师万凯在辅导巴塘县措拉镇中心校学生做航模(资料图片)

    2012年,成都市双流区根据省、市对口支援藏区的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对口帮扶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工作。扶贫先扶智,7年来,双流区将教育援建作为对口支援和智力援藏的重点领域,从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入手,助推巴塘民族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确立“扶贫、扶智、扶志”造血式目标体系

    巴塘是川西边陲战略重镇和进入西藏的交通要道,又是脱贫攻坚“重中之重、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地区。藏区村落老乡习惯于靠天吃饭,一年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捡松茸和挖虫草,做其他事既没技能,也没动力。

    脱贫攻坚进入决胜关键期,巴塘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州相关工作要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入手,特别是将教育优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教育惠民富民政策,落实“上好学、不失学、有技能”的专项扶贫工作目标,将巴塘打造成“川滇藏三省(区)接合部教育高地”。

    最近5年来,巴塘县整合资金11.02亿元投入教育事业,全县教育教学设施装备全面改善,在甘孜州处于前列。

    双流区赞助实施“格桑梅朵绽放工程”,帮助巴塘学生从大山走出来,分期分批接收523名巴塘优秀贫困中小学生开展为期10天的“进成都、进学校、进家庭”体验活动增长知识见识。接纳155名巴塘优秀初中毕业生来双流优质高中校免费就读考上重点高校,为巴塘发展储备了优秀人才。

    在座谈会上,巴塘中学家长红旭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就是在双流就读后,回来考上中央民族大学的。”

    在以心换心的交流中,教育逐渐叩开了家长的心门。巴塘中学校长扎西次仁说:“援藏这几年来,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教育园区建成后,县城的人气旺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生活,带着孩子来上学。巴塘中学学生人数从2012年的1200余人攀升至现在的2265人。”

    建立“援建、共建、共享”递进式合作关系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求和方式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双流区本着“双巴同心,精准扶教”的援助理念,建立一种人才互动、观念互通、文化互鉴的合作交流关系,援助的形式从初期以物资资金救济为重点的“输血型”项目援助向以内生发展能力培育为重点的“造血型”部门援助转变。

    初期的援建项目主要集中于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设施设备改善,政府、企业、民间个人等多方筹措资金约4600万元帮助巴塘修建中小学幼儿园,补齐硬件短板,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

    但提升硬件易,改变观念难,提高教育质量更难。在硬件设施设备逐步到位后,自2017年起双流区陆续投入126万元,为巴塘县城教育园区3所学校招聘10至15名音体美和信息技术等紧缺专业教师,为他们发放工资补助。

    双流与巴塘双方构建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四级”结对帮扶机制,深入开展“传帮带”“心连心”“手拉手”活动,援助内容从援硬件扩展到援思想、援文化、援管理、援课程、援课堂,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之间彼此借力,教研形成学习共同体,从援建到共建到共享,形成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感恩于双流的全力援助,原巴塘鹏城幼儿园改名为“同心幼儿园”,意为双流巴塘同心。巴塘县教育局局长李雪平谈道:“高原教育最缺的就是软件,双流区从学校管理、人才建设、校本教材等方面无私援助,巴塘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孩子接受到堪比内地的优质教育。”

    提升“教对、教会、教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育扶贫需要政策、人才、资金、项目等多元要素支撑,提高教育质量关键靠教师。从培养巴塘教育人才入手,双流区实施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五层级培养渠道”,即县域互通—校际联动—年级衔接—学科对接—个人结对,同时依托互联网开展远程同步课堂、植入式课堂和网络教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培训,快速提升巴塘教师专业化水平。

    每年由巴塘县教育局“点菜”,再由双流区教师研培中心“配菜”,挑选各级各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讲师团赴巴塘县蹲点指导。巴塘中学校长扎西次仁说:“双流派来的老师,除提高了巴塘的教学水平外,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改变了整个学校的面貌。”

    援藏教师终究有一天会离去,先进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是可以永远传承下去的。7年来,双流区分期分批前往巴塘的全国省市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各级各类名师378人次,培训巴塘教师3650人次,指导48名教师参加县级以上教学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186人成为州县名优教师。

    打造政府、学校、社会广泛参与的援建工作格局

    双流区在对口支援巴塘过程中,坚持全域帮扶、广泛参与,县级部门、乡镇和各单位整体联动,政府企业社会协同,资金项目人才资源统筹安排的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政府主导是做好教育扶贫开发的前提条件。双流区委区政府成立对口支援藏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双流每年以政府财政收入的0.5%,约2800万元用于对口支援巴塘县。

    双流区教育局专门成立教育对口支援巴塘县工作领导小组,援受双方定期加强沟通协调。区教育局每年援藏工作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检查考核,将援藏工作全面纳入目标管理和问责机制。

    校校结对是教育帮扶的捷径。双流区与巴塘县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实现“校校结对”全覆盖,“一校一策”制定帮扶方案。

    援藏干部教师是骨干力量。近年来,巴塘教育教学质量突飞猛进,教育工作连续5年获评为甘孜州先进,无疑是巴塘教育人艰苦奋斗、自强拼搏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双流援藏干部教师的智慧和心血。双流选派出的一批批有情怀、有能力、有素养的支教干部和教师,以高尚的品格和精湛的教艺影响和感动着当地干部师生。

    社会爱心人士是新生力量。双流区援藏干部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动员行政事业单位、工商企业、社会组织向巴塘学校捐赠现金和物资。几年来累计捐赠资金近500万元。

    巴塘县副县长李超介绍,这些年来双流区累计投入资金1.15亿元,补齐了设施设备、师资队伍、济贫助学等方面的短板。7年来,县州级名师从帮扶前的11%增长到25%,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分别从99.8%和82.4%双双提高到100%,全县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作者系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部主任、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