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需关注的“六个不等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大政方针,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在职业院校层面落实。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成创新,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改革受阻,甚至出现满盘皆输的局面。因此,职业院校在落实改革方案时,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更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而应该分清轻重缓急,抓基础、抓关键、抓全局。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认清以下几个不等式对于提高改革实效非常重要。

    不等式一:12+1<12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具有专任教师160多万人,高职院校生师比17.89∶1,中职学校生师比19.10∶1,师资明显不足。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实训教学中生师比应控制在10∶1以下,但目前职业院校一名教师带40名学生实训已经司空见惯。这种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不仅难以保障教学质量,而且也使得教师的职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根据职业院校的实践经验,教师的周教学学时应该在12学时以内,每超过1个学时,都要以降低12个学时的教学效果为代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都提出了教职工编制和学校设置标准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改革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不等式二:10-1>10

    职业院校的现有教师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新教师可以从企业公开招聘而来,但对原有教师而言,每年到企业实践1个月仍然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职业院校需要处理好教师教学时间与实践时间的关系,将每年到企业实践1个月当作一条“红线”;政府在核定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时,除了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外,还应该考虑教师到企业实践、开展社会服务的需要。

    不等式三:1×1>2

    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具备必要的创新能力。职业院校的创新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开公司挣大钱,而是要培养学生在企业一线创造性工作的本领,要由会创新的教师培养会创新的学生。教师发明一项专利,不仅仅是解决了企业的一个技术难题,还具备了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师的创新活动,在短期内可能会降低教学效率,但带来的是教学工作质的飞跃。

    不等式四:1×10≠10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中职学校教师转变过来的,处于一种“小马拉大车”的状态。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提高无疑可以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但总会有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新岗位的要求。在数学上,同样一个“1”,在“十位”上表示的数量是在“个位”上的10倍。在社会生活中,这个原理并不都适合,如果没有能力的同步提升,新的岗位很难发挥作用。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退出机制应该尽快破题。

    不等式五:1+1<2

    职业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组织了学工与教学两大系统,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常常是双方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都累得昏天黑地,效果却不够理想。辅导员如果不能结合专业教学实际,只是从生活上关心学生,就脱离了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专业教师如果只是传授生产技术知识,见物不见人,也很难被学生接受。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制订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工作目标和学生工作目标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中,统筹安排学生的学业考试、技能测试和综合素质测试。教师和辅导员都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考核,而不是按照各自的具体目标考核。

    不等式六:mod(10,1)≠0

    为了保证总体任务目标的落实,将目标分解到学校的各个部门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是每个部门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总的任务就完成了。系统功能的实现,既需要分解,又需要综合。就像生产一部汽车,既需要生产发动机、底盘、控制系统、照明系统、音响系统,又需要进行合理的组装。有的汽车生产企业主要零部件都采用进口产品,但整车仍达不到原装车的性能,就是因为装配工艺出了问题。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集成创新能力较差,导致管理分工过于简单,总体管理效率偏低。要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就需要下大功夫构建专业化的管理者队伍。

    (作者系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