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变革是开启未来教育的钥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未来教育是怎样的?站在当下这一时空节点,无人可以说清。但未来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却有规律可循,并且在一些学校的改革实践中,已经可见端倪。日前,在以“回眸与展望: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本土经验与智慧”为主题的首届长三角名校长发展大会上,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467名中小学校长参与到这一话题的讨论中。

    首届长三角名校长发展大会是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首次主办的区域性校长学术交流研讨大会。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恰逢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联合培训项目启动十周年,此次会议意在通过长三角基础教育专家与名校长分享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探讨区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长三角基础教育的未来趋势,进而促进名校长专业交流,提升名校长教育创新能力,最终推动区域教育合作与基础教育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会上,“未来学校变革”成为与会者讨论焦点。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玉琨在所作“智能化时代未来学校的变革”主题报告中指出,智能化是未来学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智能化建立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基础之上,因此,借助这一机遇,学校可以为每个孩子定制适合的教材,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陈玉琨认为,未来学校形态仍旧存在,但教室与教师的功能会发生转型。“项目化学习和无纸化教室将会成为未来教育趋势。”目前,在上海等地区已经积淀下项目化学习的本土经验。项目化学习是教师基于对学科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通过有设计的“跨学科”项目活动,驱动学生在活动中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来达到对于多学科的深度理解。这不仅是对当下分学科教学的挑战,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可能不需要只会教书的教师,但始终呼唤懂得育人的大师。”陈玉琨说。

    而懂得育人的大师,应该是懂得教育规律和尊重孩子天性的师者。在江苏省天一中学原校长沈茂德对未来品质学校的探索与畅想中,高品质的学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高品质学校应有自己鲜明的教育主张,这也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调;高品质学校应有鲜明的校园建设主张,要把课程种在校园里;高品质学校应有显性的课程特征,即学生学习有相当的选择性;高品质学校还应有融合的多元文化。

    沈茂德指出,传统教育在选择性和趣味性上严重不足,学生情感能力的缺失尤为明显。在他看来,当下进行的学校变革就是开启未来教育的钥匙,因此,更应明确哪些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情感教育或许是未来学校教育的重心所在。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学习要倡导鼓励有情感的学校文化和热腾腾的师者情感,努力探索‘适合的教育’,遵循每颗种子的成长地图。”为培养学生情感能力,天一中学在校园内开辟出了小动物园和农作物种植园。学生在课余时间与大鹅、羊羔嬉戏,关心班级责任田里种植的蔬菜和谷物,体验校园生活的快乐与多彩,心中自然生发出柔软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这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

    此次名校长发展大会在对当下教育反思与对未来教育畅想之外,也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信号作出了进一步呼应。会上,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仁雷指出,大会意在通过三省一市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构建“长三角区域教育共同体”,为用教育推动构建“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杨燕滨表示,这种跨省域、多类别、长时段的针对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研讨与交锋,是对新时代国家战略布局的回应,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推进贡献了智慧、提供了样本。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在经济体制之外的教育领域机制体制的协同性将更加深化。以长三角名校长发展大会为代表的区域性教育联盟,将成为优质教育资源流通共享、协同前进的典型形态,同时也将会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常态模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红领巾 心向党     下一篇:教育是心灵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