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师”要具备四种能力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需要多方努力,其中建设好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全国各地名称和隶属关系不一,在上海市基本上由各区域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承担此项工作)十分重要。这个机构中的主体就是从事教师培养培训和专业研究指导的研训员(教研员),人们经常称他们是“教师的教师”。笔者认为,这支队伍除了应具备人民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至少还要具备如下四种能力。
其一,要具有课程和德育实践指导力。研训员绝大多数是从一线教师中选拔而来的,十分熟悉甚至精通课堂教学、德育实践。他们了解学生、了解教师、了解学校管理,是教师中的精英,有能力成为“教师的教师”。这份工作强调从实践中来,能够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或做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无论是学科教学教研中的“备、教、批、辅、考”等基本环节,还是听课说课评课,无论是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还是带班级、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不能留死角,没有空白点。笔者以为,当下绝大多数研训员具备这样的素养和指导能力,这也是上海教育能够落实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结合上海特色创造出引领全国甚至在某些学科领先全球的经验的重要保障和依托。
其二,要具备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是研训员的“第一素养”,研训员的研究固然要符合常态的研究特质,但又与大学和纯粹的科研机构不同,这种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教育教学一线中的问题,关注育人过程中的具体化问题。如果说研训员也有工作实验室,他们的实验室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室,他们的实验室在学校、在广阔的社会实践场所。他们的实验对象就是教师、学生和家长,是具体的教育教学包括德育工作中的对象内容。他们要针对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需求,立足于区域一线教师、学校,收集、分析问题和找出对策、方法。这种研究的问题导向性、现实针对性更强。他们的研究又不能止步于此,还要有更高、更广的视野,因为他们是教育改革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桥梁纽带,是将教育教学政策方向、改革理念进行课堂转化的设计师和指导者,他们必须具有政策理论水平、情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还要具有跨界跨区域的知识结构和视野,能够做出高水准的学术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研训员兼具“门诊医生”“临床医生”和研究员三重角色。
其三,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时代发展和技术革命让研训员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无论是贯彻落实教育新思想,还是研究新教材新教法,无论是评价方法的完善,还是活动和案例的设计与组织,无不需要创新改革。在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变革让专业指导者的来源和途径更加多元,研训员不再具有计划色彩,更不具备唯一性。当下新入职的教师学历水平、知识素养越来越高,要能当好“教师的教师”,研训员就得不断学习,要勇于跳出“舒适区”,挑战自我。
其四,要具有亲和力和较强的沟通、组织能力。研训员的主战场是在普通教室的三尺讲台上,主要工作是指导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他们的工作对象决定了他们要有亲和力,要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善于做好群众工作。研训员从一线中来,应该不忘初心、保持本色,这样才能拉近和一线教师的心理距离,只有与一线教师、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从中获得最真实的信息。
以上四方面的能力,就是研训员进行自我提升和反省的目标。只有建设好研训员队伍,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才能更丰厚,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有保障。
(作者系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