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寓教于法 法化于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大附中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图。
(资料图片)

■名校现场 依法治校典型案例①

    编者按

    日前,《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印发,提出要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建设,切实增强广大干部师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水平等。为此,“名校现场”栏目将从本期开始,推送依法治校典型案例,以多地多校之实践,助力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教育是依法治校的必要条件。与法制教育侧重于法文化器物层面上的传播不同,法治教育更侧重于以法文化与法律精神的传授为内容,以实现知法、守法、用法、信法的教育目的。两者仅一字之差,却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结合教育部2016年下发的《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以及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下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尝试法治教育系统课程的开发,以探索法治教育深入开展的新途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进而推动依法治校。

    构建法治教育课程体系。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看,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阶段性上升、循环式前进。不同年龄阶段的法治教育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内容重点与教学形式上有所侧重。因此,人大附中将原本零散、随机的法治教育活动及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并将其体系化,构建了相对系统的、贯穿于中学教育各个阶段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学校将法治教育课程设计为法治必修课程、法治选修课程和法治实践型活动课程、法治研学课程四部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学段分阶,组织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

    加强法治课堂教学实效。以往的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以说教为主,形式比较单一,缺少互动,学生很难参与进来,学习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引入大量案例教学,虽能调动学生兴趣,却容易喧宾夺主,学生被案例中的多个兴趣点吸引,忽视教学中具体的法律问题。基于以上现实问题,人大附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法治课堂教学实效:基于学情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树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利用好统编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想法、疑问、矛盾、困惑走向教师;用体验代替传统的说教,探索让学生动起来(行为、思维)的方式,将法治辩论、模拟法庭、今日说法、法治播报、听证会、人生AB剧这些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引入课堂。

    丰富课外法治活动。学生在接受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得到专业的指导,也需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为此,学校“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多种形式拓宽中小学法治教育渠道,创新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途径机制,让学生接触法、学习法、运用法,巩固法治教育的实施效果。

    加强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合作,聘请法院未成年审判庭庭长来校讲座,同时,学生也走进法院,开展宪法主题宣传日活动,近距离感受法律的庄严与神圣。

    开展与北京市海淀区税务局合作。引进了税法宣传海报的设计和评选活动,既引导学生关注税法,做合格纳税人,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力量生成对身边人的普法辐射。

    深化与高校合作与互补,聘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等高校相关院系专家学者为中学法治教师及学生作有关法律前沿问题的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深化教师法治教育专业水平。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法学院学习和参观,感受浓厚的法治文化。一方面,实现高校对中学法治教育的引领;另一方面,为高校开展法治基础教育、做好中学和大学的衔接探索提供样本。

    依托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阵地开展活动。线上活动主要为创建公众号,发布法律科普性的文章,让更多人通过科普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人大附中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以及咨询法律学专家,以确保科普的准确性。此外,线上微信群还会组织学生,基于法律知识对真实案件进行分析讨论等。线下的法律活动则更为丰富多样,包括专家讲座、模拟法庭、参观法庭等。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供稿)

    □专家点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预备军、接班人和未来建设者。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青少年是否有法治知识,决定了法治社会的广度;青少年是否有法治意识,决定了法治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是否有法治信仰,决定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成败。

    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是维护校园秩序、建设和谐校园的客观需要,是加强普法活动、推进全民守法的应有之义,是塑造公民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条件。人大附中在青少年法治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它所开展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类型化的法治教育课程、基于学情不同选择教学内容、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法治活动相结合等措施,让青少年法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更加结合实践、更加注重实效、更加趋于常态,初步形成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人大附中模式”,也为其他学校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和榜样。

    (林华,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