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雪域高原上定格
李军,中共党员,生前系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教师、马尔康市沙尔宗镇党委副书记、沙尔宗村驻村工作队员。当教师,他重视从理想信念上引导学生,深受学生喜欢和尊重。当扶贫干部,他带着真心、真情,发挥优势、扶志扶智、谋划产业。因过度劳累,他于2019年12月14日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3岁。
■教育脊梁·人民教师风采
如果不是这场意外,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罗岚兰可能不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一个月前,学校派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沙尔宗镇扶贫干部李军找到她,请她帮忙给贫困村的土特产设计包装。
设计专业出身的罗岚兰爽快地答应了,她知道,再过一个月,李军两年扶贫期满,“他想在返校之前,站好最后一班岗,争分夺秒地帮贫困村多做一些事”。
李军没有等到包装设计的初稿,也永远不能回到学校了。12月14日,李军因连续高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生命在睡梦中戛然而止。
震惊、悲恸、惋惜……复杂的情感像洪水一样漫延,从李军扶贫所在的马尔康市,到他的家乡泸县,再到学校所在的德阳市罗江区,听闻噩耗的人们自发地去哀悼他、送别他。12月23日,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决定追授李军同志为“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向李军同志学习。
然而,走近李军生前的同事、学生、亲友,读他留下的文字,了解他33年的人生历程,又会发现李军从来不会,也决不愿意把悲伤带给他人——他愿做一棵大树,为人遮风挡雨、送去绿荫。
把真情装进援藏扶贫的行囊
“今天是进入高原藏区工作的第一天,头痛、一夜失眠,想了很多问题:工作、妻儿,不知道今后会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
2018年1月17日早上6点5分,马尔康市沙尔宗村的气温已降至零下6摄氏度,李军早早地起了床,在朋友圈中留下了第一条扶贫日志。
马尔康全境皆山,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嘉绒藏族,被大山“团团围住”,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靠天吃饭。这里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交通常常受阻。如果把这些地域特征汇总起来,指向的就是一个词汇——贫困,这是李军作为驻村扶贫干部最强悍的“对手”。
他在摸索中开始了新的工作。
第一天,李军密集地走访农牧民,一户也不漏掉。用了一周多的时间,便掌握了扶贫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全村94户人家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五保户5户、低保户3户、残疾户11户、易地搬迁户4户、危房户3户。
这样的数据,让他紧蹙眉头。
2018年3月18日,李军举办了沙尔宗村第一期农民夜校,可效果非常糟糕,现场总共只到了3个人。这3个村民直接告诉他:“李书记,不要整这些没用的,你就直接说你要在这里待多久,能给我们争取多少钱。”
夜校在尴尬中结束了。李军自我安慰:思想意识的转变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扶贫工作如果有那么容易,就不是“攻坚战”了。
李军爱思考,爱总结。他曾在日记中总结过做好学生工作的“诀窍”:“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教师的人生,除了传授知识,用生命去影响生命,别无大事。”
“角色”转变后的李军,又把这些思考带入了扶贫工作之中。他这样阐述对扶贫干部的理解:“如果不带着真感情去扶贫,那真像老百姓说的‘走过场来了’。”
带着真情,李军慢慢地融入了这个贫困的村庄。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李军。村里的五保户罗尔依,年老体残,无人照顾,李军发现老人吃水困难,每周就给他挑一次水。每挑一次水,李军都要把水缸装得满满的。走进沙尔宗村,村民们会讲出“一箩筐”这样的故事。
把政策宣讲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李军的农民夜校也越办越红火,直到他逝世前,共举办了40多期,内容包括党的政策宣讲、扶贫政策咨询、汉语表达、烹饪培训……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美好生活等不来也要不来,是亲手干出来的”。
李军的扶贫工作找到了突破口,渐入状态。
熊定永时任学校党委组织部部长,是派出扶贫干部的“娘家人”,他的职责是给予扶贫干部工作支持和生活帮助。但熊定永回忆,近两年来,李军从没有为自己的事找过学校。
2019年6月15日下午,李军和沙尔宗镇卫生院的副院长一起,到居民点开展“送健康”义诊活动。返回途中,车辆打滑熄火,连翻了两个滚儿,倒扣在路基与悬崖之间的灌木丛中。李军眼前一片漆黑,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久,李军才小心翼翼从车窗爬出,右腿被挡风玻璃划了深深一道口子。
死里逃生!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李军隐瞒了自己出事受伤的消息。此时正是村上项目建设最繁忙的季节,每天包扎换药之后,他又投入到项目建设工作中。
要给群众一个“完整的结果”
2019年12月19日,是李军魂归故里的日子,这一天恰好是李军父亲李从尚的生日。李军的妻子谢娟记得,就在半个月前,李军还打电话给她,说村里事情太多太多,又回不了家了,希望她把父亲接到身边,“好好地过一个生日”。
在同事胡亮印象中,李军日常谈论最多的两个话题是扶贫、家人。李军刚驻村扶贫的时候,儿子才2岁。他不止一次地在日记中写道:“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让妻子承担了更多的家庭重担;更不算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龄,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
2018年7月,李军帮扶的沙尔宗村顺利通过了国家检查验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贫困发生率由以前的17.82%,下降为零,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
学校党委副书记倪霞回忆,一年帮扶期满后,李军就可以返校,“可他申请继续扶贫一年,说想看到一个完整的结果”。
是什么“完整的结果”,让李军甘愿忍受离别之苦?
从李军的扶贫工作报告中,可以发现一些线索:沙尔宗村还缺少集体经济,缺少产业支撑,缺少自我“造血”机能。那时的李军,脑子里想的全是这些。
想引进企业,交通不便利;要发展农业,当地土壤又呈碱性;缺少技术、劳动力……要在这样的地方发展集体经济,难度非同一般。
李军把目光投向了旅游产业。把沙尔宗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绚烂多彩的藏族风情,变成手中最好的资源。熊定永还记得,李军不论出差、学习还是回校报告工作,总是瞅准“机会”推介沙尔宗村的旅游资源。兴致高时,他还会无比陶醉地唱起跟村民学习的嘉绒《酒歌》:“阿拉羌色哟,阿拉羌色……”
李军在最后的日子里,像加速转动的陀螺,越转越快。“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学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成鑫还记得,2019年11月28日,距李军返校还有最后一个月,他向学校申请,要带沙尔宗村两委干部一行5人,到德阳学习考察集体经济。他对王成鑫说:“目前村里最缺的,就是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人才。”
李军逝世以后,他的工作日记截图在他的亲友中传开,其中一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的“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李军转发了这句话,并写道:“此生唯愿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他永远散发着光和热
虽然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但李军总能沉着应对。他不仅帮助村里抓经济、谋产业,还帮助困难群众解开思想上的束缚、鼓起脱贫致富的勇气,这得益于他高校教师的经历。
曾经,李军也为学生点亮过一盏盏照亮梦想的“灯”。
2009年,他从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法律文秘系毕业后留校工作,虽然职务几度变更,但直到2018年参加扶贫工作以前,一直担任学生辅导员。
在学生敬雅玲眼里,李军是人生的导师。
2016年9月,刚刚走进大学校门、憧憬着美好大学生活的敬雅玲,收到辅导员李军的一则短信通知:“周一到周五,每天7点20分早自习。”
敬雅玲心生不快:“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还得这么辛苦?”和敬雅玲有类似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正式早自习时,仍有人缺席。
李军的雷厉风行让敬雅玲记忆深刻,“他个子不高,但背挺得笔直,走起路来呼呼带风,对着花名册,把缺席的同学一个个找了回来”。
把学生“拽”到教室容易,把心聚起来却难。刚走进大学的青年独立意识很强,对于教师的说教很难接受,内心的真实想法也不会轻易表达。
坚持,不仅是李军对学生的希望,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敬雅玲回忆,后来的近两年时间里,李军风雨无阻,坚持比学生早20分钟到教室,和他们一起早读、学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