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季明明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滕  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秦  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  曼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汤术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金晓军 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陈  蓬 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研究与发展部主任

    叶翠微 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

    王红军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

    罗朝猛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教研处主任

    继二○一八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之后,二○一九年度发展观察报告如期而至。回顾这一年,我国的国际学校建设和发展仍然呈现良好趋势。国际学校在不断探索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和平台建设,并在培养方式、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积极创新。然而,一些隐藏的问题,例如学费、资金监管、师资建设等,也引起了各方关注。

    本报告中的国际学校,是指面向国内学生的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包括公办学校的国际部、民办国际学校。本报告通过对国际学校标准、师资、课程、教学、学费、资金等十个方面的观察、调研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国际学校的健康发展、人才培养及分类管理等提供参考。

    质量标准 严格把牢教育主权

    2019年9月,“高中国际项目发展状况(2019)暨东西方高中国际项目评价体系(1.0)”研究课题的总结报告发布。该研究历时18个月,通过文献资料综述、政策法规梳理、专题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调研、评价体系对比等方式,综合研究分析了公办高中国际部、民办国际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高中国际课程项目的发展状况,构建了针对高中国际项目的评价体系,聚焦高中阶段国际项目规划、实施及办学水平等评价问题,为国内中学开办国际项目提供了一个参照体系,以推动教育教学的标准化建设。

    当前,我国的高中国际项目总体处于良好发展势头,无论是项目学校数量还是学生规模都在大幅度增长。而且,2019年高中国际课程项目学校增长的情况已经涉及全国18个省、直辖市。其中,广东新增了16所国际学校。不仅在发达地区,而且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出现兴办高中国际项目的情况。据有关测算,未来3年高中国际项目学校在校生数将达近百万人。

    高中国际项目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中教育资源多样化的需求,其中不少一流水平项目学校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充分彰显出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特征,大大丰富了我国高中特色发展的内涵,也是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教育巨大成就中的亮丽部分。

    然而,因为缺乏相关标准,高中国际项目存在若干问题。例如,有些高中国际项目实施中“外籍教师(以下简称“外教”)素质不高和疏于管理”“不重视学生德育和思想工作、管理工作”等问题值得重视。此外,有些学校对一流水平国际课程理念、模式、方法的理解、融合和实施不够,背离了其青少年认知规律和生理、心理成长规律即国际课程的精髓,致使有些学校项目的实施几乎成为应试教育的翻版。尽管其中不少学生也能够考上世界名校,但是其未来发展的空间有限。

    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着眼于国家教育现代化大局,将其作为新时代创新育人模式和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培养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部署高中国际项目事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广具有一流水平和鲜明特色项目学校的宝贵经验,以问题为导向,形成具有方向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政策措施;针对当前不少项目学校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困难问题、疑虑问题,抓紧形成系统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各部门需要打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传统行政分工的桎梏,不仅是基础教育部门、外事部门,甚至政策法规、民办、督导、规划、思政、师范、高教、科技、课程教材等部门也应该参与进来,跨界渗透、协同创新,形成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及崇尚服务的治理体系。

    应牢牢把握国家教育主权,这是办好我国高中国际项目的正确方向与根本保障。就国际项目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中属于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地理等科目涉及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观的不当内容,应该认真地进行清理和把关——这并非思想保守,并非项目要萎缩甚至要“关闭”,而恰恰是为了更好、更安全地实施项目。有鉴于此,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广大高中国际项目学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鼎力培养大批既具有民族心、民族魂,又具有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胸襟和全球视野的优秀国际化人才。

(执笔人:季明明)

    课程建设 培养“中国心”还需“中国芯”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学校发展迅速,据新学说2019年统计数据,我国共有1036所国际学校,其中既包括传统公办学校的国际部319所,也包括以招收中国籍学生为主、吸纳国际元素、采用国际课程的民办学校612所,此外还有部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05所。

    国际学校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人们的教育多样化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国际学校过于强调国际课程,也带来了新的育人问题。正如上海教育研究院刘耀明在《国际学校的中国基因与世界视野》中所言,家长与学生作为这类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课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导致学生在文化上的“断脐”。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国际学校认识到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在2019年开展的国际学校课程建设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各个学校的表述不同,但大部分国际学校都明确提出“中国心、世界眼”的培养目标。这些学校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对学生未来走向国际舞台,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强调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日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民选在中国教育学会第32次年会上介绍了上海2015年“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项目的经验,提出德育要促成学生形成公民品性、文化自信、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这四个方面。“中国心”的培养还需不断深入、细化。

    当然,“中国心”的培养不能也不可能通过简单说教来完成,恰恰相反,需要赋予学生强大的“中国芯”才能完成。这既包括语言、知识等硬实力的获取,也包括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软实力的培养。

    试想一下,一个对自己国家语言、文化和历史缺乏深入了解的学生,从何建立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从何理解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更从何谈起未来的全球胜任力?当然,这些都是“中国芯”最简单的“装备”,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通过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深层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启动学生“中国芯”的能量。    

(执笔人:滕珺)

    分类管理 明晰界线减少管理漏洞

    当前在我国,各类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都被习惯性地统称为“国际学校”。但事实上,这些学校无论是办学体制、招生对象和所开设的课程都涉及很多不同的类型。

    从办学体制上看,既包括公立学校开设的“国际部”“国际班”,也包括开设国际课程的民办学校,还包括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从办学形式上看,也有中外合作办学(高中阶段)、学校独立举办以及学校与校外机构合作举办等多种类型。而更大的差别体现在课程上,国际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国别课程,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加拿大课程、澳大利亚课程、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A-level)。二是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B)体系,这是由国际文凭组织设计开发,不针对单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或学制而自成体系的一整套课程。三是大学先修课程,以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和全球评估证书课程(GAC)为代表。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开设诸如小语种课程等特色课程。在实践中,有的学校只开设上述某一类课程体系,也有一些学校同时开设了多种课程项目。

    由于国际学校的类型复杂多样,对其进行管理、监督和规范存在现实的困难和障碍,也容易出现交叉和漏洞。例如,对于普通公办和民办学校开设的高中国际课程项目而言,现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仅适用于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办学的学校,而现实中很多高中境外课程班由学校自主开设,不属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同办学类型的学校所青睐的国际课程类型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不同国际课程的系统性、特色、结构以及与本土课程融合的难易程度的差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