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红色基因之根 铸行知育才之魂
正逢重庆育才中学建校80周年盛事,一部由重庆育才中学与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讴歌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大型原创话剧《陶行知在重庆》吸引众人目光。
历时两年多、易稿30多次……这部话剧讲述了陶行知1939年至1946年期间,在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帮助和指导下,于抗战陪都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爱满天下”的情怀推行教育救国的感人故事。
“陶行知先生大爱、奉献、求真、创造的精神,与当代社会所倡导和需求的教育精神一脉相承。”正如话剧出品人、总制作人、监制——重庆育才中学校长张和松所言,“我们希望通过多种角度、多种形式生动再现陶老校长的伟大情怀,将其发扬光大,为校园文化赋魂,努力培养具有‘陶味’的时代‘真人’。”
“文化是学校生命的DNA”,作为行知文化的建设高地,重庆育才中学始终以行知精神和生活教育为思想旗帜,努力把“行知文化”贯穿在学校管理和制度建设中,贯穿在以生活教育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中,贯穿在“行知行”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模式构建的实践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实现文化自觉、文化共荣、协同共生、特色发展。
植根 生活教育奠基础
在重庆武隆区的仙女山旅游区内,新建了一座“巴蜀译翁亭”,这“巴蜀译翁”指的就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歌德学者、作家杨武能教授。
耄耋之年的杨教授对育才有着深厚的感情,称育才为自己的“圣地”,回忆当年读书情景,他说,那时的育才是一个大家庭,没有师生之分,也没有身份贵贱一说,大家都以哥哥姐姐相称。“入校前,尽管才13岁,我仍难免多少受到乌烟瘴气的旧社会污染。直到投身于育才母亲般温暖圣洁的怀抱,才开始恢复纯真无邪的本性。”2018年杨武能教授荣获中国翻译界大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面对个人成就,杨武能教授说:“无论自己的一生有多传奇,都是从育才学校开始的。”
树高千尺,离不开沃土的滋养。育才中学是一所“根系”丰富扎实的学校。首任校长、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强调“要拆去学校与社会中间的一道‘高墙’,办开放式的、面向整个社会的学校”。陶先生“生活教育”理论贯穿于育才中学发展始终,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从实践意义上讲,都具有独树一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担水劈柴皆有道,举手投足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为育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积蓄了巨大能量。在推进生活教育的实践中,育才中学一方面坚守学校优秀的传统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定力;另一方面努力使“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内涵和时代意义。
“建设有新时代陶行知生活教育特色的学校是我们的责任。”学校在“行知育才,教育为公”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把生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以“大爱”“奉献”“求真”“创造”四大精神去涵养有“陶味”的文化,践行“生活是教育展开的鲜活舞台”“在生活中处处是教育的契机”“生活是教育生发的土壤和源泉”的“生活教育”理念,努力通过教育来改变生活,改变在生活中的人,使之向真向善向美,为国家培养“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觉觉人”的时代“真人”。
育才中学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活教育模式,即“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
面对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学校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学做‘真人’”“培养生活力、创造力”作为教育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把新课程的理念融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全新的学科生活大课堂、校园生活大课堂、家庭生活大课堂和社会生活大课堂等四个“生活课堂”建设,引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不但使新课程实践更有效,也实现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当代学校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学校课程建设有浓浓的生活味。围绕生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培养目标,基于学科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四大领域,学校构建了系列生活课程:行知文化、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科技创新;创造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市级精品社团选修、校级精品社团选修、主题班会、仪式教育;家庭养护师、家庭营养师、家庭美化师、家庭礼仪、家谱家风;国防教育、社区服务、研学旅行、职业体验课程等等。“生活教育”正如涓涓细流浸润着育才学子的心田。
“风筝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在“生活教育大讲堂”,重庆市风筝协会的专家为学生们带来了风筝文化和制作的讲座。风筝的起源与发展历程、风筝的构造与制作、风筝的放飞技法等等,学生们受益匪浅。课程之后,学生们把对育才的期盼和丰富的育才元素以绘画、诗歌等多种形式展现在自制的风筝上,放飞在蔚蓝的天空中。
在建校80周年庆典之日,陶行知纪念馆正式揭牌对外开放。这是继南京陶馆、上海陶馆、安徽陶馆、重庆陶馆和杭州陶馆等全国五大陶馆之后,全国仅有的一座由中学独立创建的陶行知纪念馆。
朱红色四方外墙典雅而凝重,馆内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含两馆十三厅,大量翔实的文字、图片、实物、主题雕塑、场景模拟、影像史料等,多角度地再现了陶行知的生平事迹,全方位地呈现了育才中学80年的峥嵘岁月,深层次地挖掘了流淌在陶行知与一代代育才人身上的血脉和情怀。陶行知纪念馆是行知精神和育才风骨的凝练,是学校建设新时代有“陶味”的校园文化的巨大财富。
新建的陶行知纪念馆,还将有助于增强九龙坡区的核心文化竞争力,也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着力打造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固本 “行知行”指方向
镌刻在教学楼中庭花园中四根石柱上的“求真、乐群、行知、创造”的校训,不仅仅刻在石头上,更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气节,刻在了育才师生的心里,在一代代学子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促使他们奋勇前行。
学校把这种精神文化巧妙蕴含在校园环境、教育设施和人文景观中,营造走廊文化、大厅文化、墙壁文化、橱窗文化和楼梯文化,把文化书写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上,让人时时刻刻感受文化的魅力与熏陶。
行走在校园,会被各种文化符号吸引。伟岸的周恩来与陶行知雕像、熠熠生辉的育才师表墙、栩栩如生的“六大解放”群雕、气吞山河的《育才赋》、“爱满天下”的文化石……触目皆是的人文景观,不仅蕴生了强大的视觉张力,也彰显了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行是知之始”,陶行知先生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强调“先行后知、自下而上”。育才中学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把“行知行”的观点贯穿在以生活教育为特色的育才中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生活力、学习力、自动力、创造力”四大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目标,坚持活动育德,挖掘并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依托四大生活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考察探究、社区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建设具有育才生活教育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促使师生成为有行知精神的行知文化人。
在校内,学校设置了很多职业体验岗位。包括寝室管理员、清洁检查员、资料收集员、档案整理员、器材准备员、课务员、学籍员、图书管理员、报刊收发员、门岗执勤员、安全巡逻员、多媒体维护员、后勤绿化员、秩序维护员、助理售餐员等体验岗位。
在校外,“百岗千生行”职业岗位体验已自成一体。建设银行杨家坪支行、华润万象城、重庆职工医学院、建设集团、隆鑫集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理工大学、重庆渝西天然气公司等以及敬老院、社区环保,到处都有育才学子的身影。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每学期开学,“重走行知路”是每个育才学子的必修课。精心设计课时,到合川古圣寺,了解陶行知生平事迹及教育思想;参观校史馆、红岩村育才旧址,了解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及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学校研学之旅从寻根溯源到欣赏缙云山自然之美,感受长安集团工业之光,如今学生们的脚步也从学校走向世界,从澳大利亚到美国,从亚洲到欧洲,学生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旅途中的女子合唱团走进悉尼歌剧院,面对世界级的演出以及座无虚席的观众,表现大气自如,荣获优秀团队奖和最佳指挥奖。“悉尼歌剧院不再是我在明信片上见过的白色风帆,从此它与我的生命有了联系。”一篇篇分享日志让学子们享受到成长的喜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