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改变了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慧卿 绘(新华社发)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为此,我们约请了北京大学招办、清华大学招办以及两位中学校长对这一文件进行深入解读,敬请关注。

“强基计划”有哪些特点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该文件旨在积极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通过对文件的学习,我们认为“强基计划”是对《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细化和深化,对解决当前高校招生,特别是自主招生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提供了优化路径。在我们看来,“强基计划”的招生方案体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新”。“强基计划”是面对人才培养和考试招生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而推出的改革新举措,对在新时代持续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强基计划”体现了重视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导向,是招生工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益探索。该计划侧重于选拔和培养制度方面的创新,朝着“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高考改革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是“精”。“强基计划”作为高水平顶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精准选才、精心育才的思路。在招生对象上,该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专业倾斜,将有效地精准定位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在培养上,计划提出了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以及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等,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入选学生的潜力,拓展成长平台,通过精致培养,助力全面成才。

    三是“稳”。“强基计划”明确把高考成绩优异学生作为选拔主体,进一步突出了高考的核心地位,使得改革更加稳健审慎。同时,方案充分借鉴了上海市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可以有效地避免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险滩暗礁。在学校选择上,起步阶段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遴选试点,这些学校基础学科实力强、人才培养优势明显,这样既可以保证人才选拔和培养质量,也更加稳妥审慎。

    四是“实”。“强基计划”的方案有的放矢、实事求是,问题抓得准、目标认得明、措施落得实。它立足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要求,既能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也能在执行中有明确的抓手。从入围条件、录取标准,到考核考查、信息公开等,方案都有具体的要求,是一份详细的工作手册,这对于规范“强基计划”的招生和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是“通”。“强基计划”贯通了招生与培养全过程,打通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壁垒,连通了中学新课改、新高考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桥梁。制约我国高水平顶尖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教育阶段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只能以升学招生为通道,而在单一的评价模式下,招生往往“见分不见人”。“强基计划”不但丰富和拓宽了高校人才选拔渠道,而且明确通过该计划录取且培养阶段考核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还将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这些举措能更好地按照学科规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将影响、反馈和辐射到基础教育层面,进而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方案还要求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这也将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丰沛的人才储备,推动高校教、研、学的协同发展。

    北京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坚持“德才均备、体魄健全”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选拔和培养能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杰出人才和占领世界学术前沿的创新人才。“强基计划”的出台对于北大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选拔机制、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改革、高质量地实现顶尖人才产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北大将认真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完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严格规范招生程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以实施“强基计划”为契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中国特色人才选拔新道路,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应有的贡献。

完善高招制度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校长 王洋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平稳落地和有序推进,新高考总体建构已经完成,正在不断地完善和推进。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协调各项改革的衔接,同步推进普及攻坚、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当务之急,要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招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而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正是完善高招制度、优化育人方式的重要措施。

    那么,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到底改变了什么?

    更高的政治站位

    “强基计划”开宗明义,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首先要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必须更加重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集中资源和力量选拔培养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紧缺人才。可见,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不仅仅是主题词的变化,而是人才观的变化,培养视角的变化。

    更公平的选拔制度

    “强基计划”在深入总结高校自主招生16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上海市等省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立足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着力解决自主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弊端,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在制度设计上,从两方面保证公平:

    第一,更完备的分类。主要选拔两类群体,一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这部分是“强基计划”选拔的主体,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作为入围高校考核的门槛。二是少数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偏才怪才”。相对于“自主招生”以学科竞赛成绩为门槛,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分类更完备。

    第二,更全面的考核和更严格的规定。第一类学生的考核借鉴“综合评价招生”试行方案,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85%),并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第二类学生的考核由高校提前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录取。先公布规则再考核,社会监督更严格。

    在招生程序上,从四个方面规避以往容易出现的弊端:一是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解决个别学生在自主招生中提供不真实材料造假问题;二是将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改为“顺序录取”,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三是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杜绝高校提前“掐尖”、减少恶性干扰招生秩序等问题;四是改变原自主招生高校考核注重学科知识考查的做法,指导高校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方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选才的科学性。

    更深远的“杠杆效应”

    “强基计划”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会优化高中育人方式,而且将给高等教育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强基计划”与正在推进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以及关于“高校加快科技创新”等改革相衔接,将有力推进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间的协同,形成改革合力。其次是倒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允许考了,怎样考才能保证选才的科学性?不允许高考前“掐尖”,高校拿什么特色吸引优秀生源?招进来了,如何培养?如何管理?如何评价?如何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尽管“强基计划”已经很细致地列举了具体措施,但实施中,还得靠“一校一品”、靠“高峰高原”。第三,“强基计划”更深远的“杠杆效应”是夯实高中“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以及与高水平大学的“连续培养”通道,引发高中办学和高校招生更深层次的改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