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有备而来,教与学里应外合
海南师范大学近年来在思政课建设上积极探索,在教师成长、授课方式、学生培养、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形成了“五导一体”思政课程建设模式,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团队作战呈现优质课堂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优质的备课是优质课堂的基础。为了改变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造成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课程质量不均衡的状况,海师大思政课推行团队教学,由课程专家和授课教师共同组成备课组,集思广益,共享教学资源,不仅保障了同一门课程内容上的统一性和质量上的均衡性,且有利于师资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建了以专家为指导、全体授课教师共同参加的集体备课组,共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进度,面对面讨论具体重点难点与授课方式,在交流与磨合中总结改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思政课的课件和讲稿均实行分工负责制,即先由每位教师在课程专家指导下完成1—2个专题的课件和讲稿撰写任务,然后进行集体试讲审核,讨论定稿后供所有任课教师使用。同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主攻1—2个专题,成为专题主讲人,帮助青年教师快速积累教学经验。
在不断打磨课程的过程中,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通过集体备课、磨课,我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从一名教学新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思政教师,对上好思政课建立起了信心。”2017年海南省思政课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谢丹老师如是说。
海师大创设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教学模式,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并打造优质思政课专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设置了以下专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日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世界观?”等等。
各专题教学内容又设计了若干相互联系的具体问题,设置上做到层次鲜明、逻辑清晰,内容上达到引起学生兴趣、层层深入探究的效果。以资本主义专题之“资本怎样来到人间”为例,通过设置“资本与金钱有何不同?”“创造价值的要素有哪些?”“新知识、新科技能创造价值吗?”等多个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启发、探究、阐释课程理论,引起学生兴趣并使其参与到问题讨论和质疑中来,形成教师引问、学生追问、师生合力解问的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探究循环,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问题导向的专题教学转变了学生对思政课“高高在上”的固化印象,对学生关切的问题做出及时回应,将思政课打造成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的话语体系,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不同教学专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逻辑系统,保持了思政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课内课外让位学生主体
海师大思政课改革力求突出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与体验性,提升学生获得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自主探究、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课各环节,并将思政课的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课内,授课教师在教学班进行分组,每组一位组长,负责记录本组考勤和课堂发言、组织自主研讨,与其他组长共同组织研讨结果交流展示,通过组长带动组员参与课程教学。开展课堂自主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或是存疑的问题确定各组自主探究的内容,由学生自行组织研讨,最后形成总结发言或报告并由教师点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经典原著读书心得分享、自制主题微视频、举办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等形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运用多元化的课程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和自觉成长的机会。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都汇编优秀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原著读书报告,举办学生制作的优秀课程微视频展播。
课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每个假期组织学生到不同地区开展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金源乡下科巴村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支教行动。支教条件虽然艰苦,并没有降低学生的工作热情。他们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完成每一个调研任务,勇于担当,在磨炼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2019年暑假,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青年观察团,以“看大荒巨变,见中国发展”为主题,跨越近4000公里,远赴黑龙江垦区进行了为期12天的调研活动,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大美龙江的风采,也深刻领悟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切实感受了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变化,升华了爱国情怀。
为更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术类社团——海南师范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协会。社团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并开设微信公众号“海师青马菁英”,用最受学生欢迎的方式把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推送给学生。
任课教师定期给予学生活动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给予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保持课程参与度和兴趣度的同时对课程的认同感、获得感及学习主动性均有显著提升,为思政课程模式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手册》具化反映教学成效
为实现思政课的规范化建设,确保所有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海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制了《学生学习手册》,将所有教学环节细化、书面化,以便监督管理。《手册》内容包括教学计划、专题设置、授课教师信息与各环节的师生角色任务。将学生学习任务融入教学计划,细化到每次专题课前需要准备的学习材料和思考的问题、专题讲述结束后的延伸讨论参考思路、自主探究的主题以及各组学生的任务分工等。《手册》上清晰呈现了学生对每次专题、自主探究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学习心得,每学期上交3—4次,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本门课成绩。通过《手册》,教师可掌握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后讨论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和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在考核当中,海师大思政课突出过程主导,考核指标覆盖课程全过程,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科学化。平时表现、期中考核和读书报告均在《手册》中呈现,教师根据《手册》评定成绩,优秀的读书报告还有额外的加分和奖励,有效激发学生完成各教学环节任务的主动性。
2018级小教英语专业学生李俊颖在《手册》中写道:“《共产党宣言》是我阅读的第一篇马克思原著,篇幅不算很长,竟然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字字珠玑。我明白为何把这篇文章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了,因为文章吹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号角。”
全覆盖的考核评估体系科学、客观地反映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效果,也为思政课成为学生主动学、乐于学的课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海师大思政课创新改革自启动以来,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加强过程管理,不仅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促进了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思政课教师在不断思考提升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教学能力明显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经典原著阅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和组织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创新“五导一体”课程模式,是海师大思政课落实“思维要新”的具体实践。“五导一体”课程模式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为主线,精心设计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所有环节。专家指导提升教师的备课质量,问题导向、教师指导、《手册》督导、过程主导凸显学生主体性,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实现师生一体共同发展的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