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出国门 阿妈回家乡
■新春走基层 教育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白色雾凇的山头点缀在村寨间,红色的灯笼处处装扮着苗寨。春节前夕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虽然天寒地冻,但年味十足。
1月17日一大早,记者随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杨勇波和研究生甘三胜一行走进了十八洞村。此次,他们是来与帮扶对象——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对接中车新一批苗绣设计订单和展示鼠年主题苗绣文创设计方案等工作的。
“在湖南工业大学的帮助下,我们的苗绣走出了国门,寨里好多年轻媳妇都回了家。她们现在既可以一边赚钱,又可以照顾老人、小孩了。”65岁的苗族大妈、合作社理事长石顺莲高兴地说。
苗绣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2006年5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美丽的刺绣在湘西并不罕见,在十八洞村,更是户户有苗绣、家家有绣娘,成为十八洞村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不过,几年前,在苗族妇女的观念中,苗绣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事物,主要是满足自身生活日常所用,经济效益转化率不高。部分青年人更是对这种文化失去了传承的兴趣。
变化的背后,得益于杨勇波团队的努力。
怀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情,2011年7月,杨勇波与学生徒步5公里山路来到十八洞村,开始了解苗族人的民俗文化,感受到了苗绣文化的无穷魅力。
杨勇波告诉记者,那时候十八洞村的阿妈们都外出务工,家里的孩子没有阿妈的陪伴极为可怜。于是,他下决心:改变这个状况,“让阿妈回家”。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为顺应总书记这一战略思想,杨勇波组建了“绣色十八洞”公益创新创业团队。他们大胆设想:能否让这些传统的苗绣通过专业设计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给阿妈们带来较多的经济收入呢?
2014年,“绣色十八洞”团队协助村民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2016年,他们成功立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湘西苗绣中‘喜相逢’纹样艺术符号研究”,首次展现了苗绣再创新设计的成果。2017年,他们又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苗族婚嫁女红艺术研究”立项支持。有了这些高水平科研成果,通过苗绣产业扶贫,可以说是拥有了最核心的“技术支撑”。
“苗绣拉杆箱”“苗绣雨伞”“苗绣香囊”……几年来,团队设计出了100余款以“苗绣”为主题的作品,种类包括陶瓷产品、生活用品、文创饰品等。
2018年9月,湖南工业大学与中车株机、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联合打造“苗绣国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并签订合作协议,中车集团当场签下5年苗绣礼品订单。千年苗绣随高铁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国门,走到了德国、奥地利、马来西亚等国家。
目前,加入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的有54名绣娘,其中长年在工作坊工作的有10人,平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最高的,一年收入六七万元。”石顺莲说。
让阿妈回来,让苗绣真正成为一项富民产业,是杨勇波团队的梦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