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怎样更好守护学生成长
缪建东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孙绵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边玉芳
▉众志成城 同舟共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特别报道
“防控疫情守护学生成长”系列报道之二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力做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面前,各地纷纷延迟开学,各中小学也开始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开展远程教育,使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接受教育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面对这一变局,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如何因时而动,才能更好地守护学生健康成长?为此,记者对几位专家进行了采访。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居家行为习惯?
记者:由于疫情防控需要,许多学生长期居家,会导致他们玩手机、打游戏的时间增多。这时,应该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缪建东:晨昏颠倒、游戏过度是许多孩子身上容易出现的现象,对此,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对孩子发火,也不宜立即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适度打游戏不仅能增进孩子生活的乐趣,也能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玩手机也是“00后”少年的重要行为特征,通过手机孩子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学到更多的东西,但完全沉湎其中是万万不可取的,父母要控制好孩子的游戏时间,并关注游戏内容。在养成作息规律的好习惯上,父母应做好表率,做好榜样示范。
多日的朝夕相处,对家长的教育智慧是一次考验。平时忙碌的每个人,一下子停下了奔波的脚步,被迫“画地为牢”,父母因此有了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如何将宝贵的时间利用起来,助推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一位家长开动脑筋,做一番努力。
家长和孩子不妨一起重建一套新的家庭生活时间表,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这份超长的假期也在考验亲子关系的质量。父母可以与孩子认真地交谈,分享心中的困惑与担心,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宅”在家中,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让心灵安静下来,思考生命的价值,全家人团结一致,共同度过这段特殊的时间,让这场“战疫”成为孩子生命中的成长礼。
记者:由于居家隔离,禁止外出,许多学生按捺不住,这时候家长应如何进行引导?
缪建东: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能长期坚守居家对成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是孩子。家长还是应多从科学道理上帮助孩子明白:目前的隔离是抗疫的唯一良方,千万不可功亏一篑,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是考验自己意志的极好机会。此外,要想方设法让孩子的生活尽可能充实些,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让孩子保持与学校、与同学、与朋友的联系,让他们互相鼓励,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将烹饪当作新的家庭活动,孩子不仅可以成为父母的好帮手,还可以学会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此外,可以增加居家的运动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孩子在自家小区空地上散散步。还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网络与同学合唱为疫区鼓劲、加油,通过绘画表达对抗击病毒的支持。
边玉芳:首先,家长要让孩子有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找回正常的生活节奏。其次,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坚持体育锻炼,适当的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再其次,家长要给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娱乐、健身、劳动、休息各种活动穿插交替进行,特别要利用这次特别长的假期,让孩子做一些原来没有可能做的孩子又感兴趣的事情,如烹饪、做手工、绘画、阅读、养植物、学乐器等这些可以在家里做的事,不但让孩子的生活充满乐趣、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让家庭更温馨,增进亲子感情。最后,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在抗疫过程中的感人故事,让孩子了解目前这种虽不自由但相对安全的生活是众多抗疫勇士负重前行得来的,当孩子理解了目前居家生活的意义,就能更好地安定自己的内心和情绪,同时也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怎样在疫情中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记者:在疫情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边玉芳:在新冠肺炎防疫这一特殊时期,孩子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精心策划的家庭旅行没有了,春节的各种聚会取消了,不能约上三五小伙伴一起玩乐,并且还要经常被逼着洗手、戴口罩,学校推迟了开学……这种长时间在疫情阴影下、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与外人隔绝的居家生活,确实会给人们带来紧张、恐慌的心理。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化的需求在增加,情绪有较多体验但控制能力不足的阶段,对于疫情的关注加之生活空间的缩小会让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和躯体方面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在认知上,可能因为过多摄入疫情相关新闻和真假难辩的消息而无法对疫情作出科学的判断,甚至会出现灾难化的想法;在情绪上,会出现无聊、烦躁、憋屈、消沉、抑郁、易怒、恐惧等各种不同的困扰;在行为上,会无所事事,懒于学习、不思读书或沉迷手机游戏网络电视;在人际交往上,会产生人际交往范围极窄(缺少同伴交往)、交往能力和欲望都下降、易与家人争吵等问题;在躯体化反应方面,可能会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疼痛问题、消化系统问题、饮食问题和睡眠问题,也可能因为对疫情的担忧出现过度关心自己的身体症状或出现反复洗手、消毒等行为。
记者:由于各地延迟开学,只能通过网络对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和心理咨询,这对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哪些挑战?
边玉芳:由于学生都在家里,一些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辅导、面对面的心理咨询都不能使用,这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许多挑战,但这不等于学校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可为。
目前,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采用“科普工作和专业辅导相结合、个人辅导和家庭辅导相结合、各种服务平台和网络通信手段相结合”的思路和方式,通过电话、QQ、微信等网络手段提供在线心理辅导服务。学校可以为学生和家长编写疫情期间心理调适的在线读本,可以通过网络建立班级群或更小的学生群开展在线心理课堂。当然,还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危机服务热线和平台,各地和学校可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级教育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的热线。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就有面向所有学生和成人的心理热线,各地和学校可以把电话提供给学生和家长,让他们随时拨打。当然,在提供心理服务的过程中,要遵守伦理,流程专业规范,避免对受助者的二次伤害。
记者: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怎样应对?
边玉芳: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对一些重点人群进行重点关注:一是父母是确诊患者及在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学生;二是身边有确诊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学生;三是疫情重点区域的学生;四是初三、高三即将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五是原来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或自身性格比较敏感、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学生。此外,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家庭不健全、没人照料或父母自身有不良心理的学生等等。
第一,学校和老师要让学生在疫情期间留意自身的身心变化。要让学生知道,在疫情压力下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愤怒和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人面对应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不必过于敏感和紧张。第二,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蝴蝶拍”等或用运动、音乐、倾诉来转移注意力、增加积极体验。第三,让学生通过权威媒体了解防疫信息,防止由于过多的、虚假的信息带来的自我恐慌。第四,特别重要的是,要做好家校合作。在这个非常时期,学生和家长天天“宅”在一起,如果不能发挥家长的作用,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不可能的。
缪建东:作为父母,要保持足够的冷静,时刻体察和疏解孩子的情绪。目前来看,孩子的焦虑恐慌是不少的,建议父母可以每天通过15到20分钟亲子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将情绪“说”出来,另外可以适当暴露自己的情绪以及告诉孩子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做一个情绪表达和疏解的榜样。父母还可以通过孩子的睡眠、饮食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如发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及时求助专业帮助。
怎样把握疫情防控中的教育契机?
记者:平时由于父母忙,亲子共处时间少。而疫情防控中,亲子共处时间的增长,是不是也给增进亲子感情带来了契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