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情,凡人微光聚星火
田如瑞 摄 刘朝民 杨悦雯 巫春波 绥化学院党员手语服务队 符绩彰 雷学英
面对大疫,无数普通人奋勇向前。
他们没有闪亮的名头。他们是普通驻村干部,是平凡的大学生,是年轻的护士,是乡村学校的校长。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忠于职守,勇于奉献,与千千万万人一起,用点滴工作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
故事里的一幕幕画面,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用自身的点点微光,照亮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希望。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些普通人的故事。
华侨大学外派村干部刘朝民:守护村民健康安全
本报记者 熊杰
刘朝民是华侨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的干部,2017年11月,他受组织委派下乡,成为驻福建省永春县新琼村第一书记。
疫情发生后,本趁春节假期在家休息的刘朝民,顾不上在家的老母亲和儿子,立即回村投入到抗疫前线。到村后,刘朝民与镇村干部分工合作,对全村1118户5282位村民进行地毯式疫情摸排,并规范日报告制度,严密防控。
那几天,村里一名老人去世。按闽南风俗,亲朋好友都要来悼念,还要做一些法事,举行隆重的送葬仪式。按照惯例,逝者的后人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追悼的亲友。
“如果这个时候聚餐,后果不堪设想!”刘朝民找到已故老人的儿子潘先生,劝说他不要举行大规模的聚集活动。潘先生是一名党员,本人的认识很清楚,但他担心村民和亲友会指责他“不孝”。
刘朝民转变工作对象,找到村里有威望的老人,一个一个做工作,告诉他们:“阿伯走了,他家人的孝心也都尽到了,希望你们支持抗击疫情的工作。”他的努力得到老人们的认可,潘先生最终决定丧事从简,并把准备用于操办丧事的钱款捐给村里的老人会。
刘朝民说:“闽南人非常重孝道,一些村规民俗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甚至成为一种传统,要改变确实很难。我也是一个闽南人,用闽南的方式做工作,更容易取得大家认同。”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刘朝民积极发动村两委和党员干部,成立了由镇村干部、党员、民警和村民代表组成的交通劝导队,连夜部署封闭18个村出入口,摸排过往人员和车辆,切断疫情传播渠道,守护着全村人的健康安全。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天空下着雨,刘朝民在劝导点巡查时,发现很多劝导员没有带雨具,在寒风中值勤。他立即安排人员迅速搭建简易的工棚,为大家挡风遮雨。新琼村党支部书记潘文兵介绍,防疫期间,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多,刘朝民已经吃了十多天的方便面,他说:“刘书记心细,总是挂着别人,对自己关心却很少。”
与此同时,刘朝民还惦记着本村贫困户的生计。考虑到有的贫困户因疫情无法务工赚钱,导致生活一时窘迫,他筹款购买了大米、鹌鹑蛋和口罩,并亲自送到家中,既为贫困户解决燃眉之急,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组织和社会的关怀。
22岁援鄂护士杨悦雯:“我是来救人,不是来被照顾的”
本报记者 甘甜 通讯员 侯艺松
2月18日,清晨5点的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里,刚刚结束4个小时晚班的杨悦雯脱下厚重的防护衣和面罩,额前被汗水打湿的一绺黑发汗津津地搭在眼角;秀气的脸上除了两道深深的红印还有几道浅浅的痕迹,那是旧痕未消,又添新印。
杨悦雯是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的一名护士,母亲也是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护士。当医院2月10日征集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时,她第一个报了名。护士长胡爱莲有点儿犹豫:“你才刚刚转正,能行吗?”“相信我,我能行。”杨悦雯坚定而自信地说。但报名的时候,这个年仅22岁的小姑娘却没有告诉父母。
当晚,杨悦雯握着剪刀站在镜子前,盯着自己留了十多年的长发,最终还是不忍心下手。第二天,当母亲知道女儿即将前往一线抗疫时,说道:“妈妈当了一辈子的护士,你如今就是我的延续,我为你骄傲。”说罢,拿起剪刀一寸一寸地剪下女儿的长发。那一刻,杨悦雯感觉头顶被母亲的眼泪打湿了。
就这样,杨悦雯成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抗击新冠肺炎医疗队中的一员。杨悦雯来到武汉后,作为队伍里年纪最小的队员,大家都很照顾她。“支援的第一天,穿防护服的时候我的护目镜出现了问题,只能脱下来重新调整,此时已经离上班时间很近了,护士长把她最后一套衣服给了我,还安慰我不要着急,最后帮我穿好了衣服。”谈到这个小插曲,杨悦雯对自己有一丝懊恼,“我虽然是年纪最小的,但我到这不是为了让别人照顾的,我不能成为大家的负担。”她认真地说。
如今,经过反复的磨炼,小小年纪的杨悦雯也可以迅速高效地完成手中的各项任务。无论是量体温,还是打针送药,她都将每一位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温暖以待。脱下白衣的杨悦雯和寻常22岁女孩并没有两样,喜欢唱歌、看电影,善良的她还时常给流浪猫喂食筑窝。可当穿上这身白衣时,她便化身为巾帼不让须眉的“铿锵玫瑰”,身披洁白的战甲戎装,用最美的模样抒写年轻医者的荣光。
“我很喜欢武汉,喜欢热干面和樱花,等这座城好了之后我还要来看它。”杨悦雯笑着说。
宁波95后大学生巫春波:和父亲一起上阵抗疫
本报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郑金悦
“您好,我是这次负责接送您的车主小巫!”宁波妇儿医院南门口,宁波财经学院大四学生巫春波接到了他的“客户”——在医院辛苦工作了一天的护士沈女士。
疫情防控期间,宁波部分公共交通线路暂停服务。为了体现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关爱,切实解决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宁波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多家单位,动员市民发起组建“爱心车队”,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免费用车服务。
看到相关信息,巫春波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抗疫爱心车队的一员。将沈女士安全送回家后,他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票“单子”。
在旁人眼中,巫春波一直是一个非常热心且充满活力的人。在宁波财经学院,他不光是学生干部,还是小有名气的“献血达人”。自2017年开始,巫春波就在父亲巫发斌的带领下,每个月定时参与无偿献血,他们全家也是宁波市中心血站里的常客。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巫春波和家人们多次用自己的行动支持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不久前,巫春波在“宁波献血”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血库告急”的求助信,他立刻申请了中心血站的特殊通行证。听说儿子要去献血,巫春波的父母也坚持要一起过来,为临床用血捐赠血小板。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每一瓶用于治疗重症患者的免疫球蛋白里都包含了上千个人的血液成分。献血既是对疫情另一种方式的援助,也可以缓解其他临床用血紧张,一举两得。”巫春波说。
巫春波的很多言行都受教于他的父亲巫发斌。巫发斌是一名普通工人。疫情严重,“口罩厂的包装需求量会不会大幅增加?”在一家包装生产工厂上班的巫发斌思虑再三,取消了一家人回老家过年的计划,决定留在宁波。果不其然,大年初三,厂里下了紧急通知,口罩紧缺,需要工人赶紧回工厂上班。
巫发斌是厂里的技术骨干。正值春节,和他一起负责这项工作的另一位同事早已放假回家,巫发斌一个人就在机器轰鸣的生产线上干了起来。他早上7点出门,晚上6点回家,每天都要干上八九个小时,一天大概能生产200公斤(约8万只)口罩包装袋。
这几天,巫春波除了接送医护人员,还会去工厂帮些小忙,把做好的产品拉到取货处,打扫工厂卫生,往机器里添置原料……小伙子用这样的方式减轻父亲的压力。父子二人说:“疫情面前,没有局外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绥化学院党员手语服务队:指尖帮助听障群众防疫
本报记者 曹曦
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绥化学院发挥特殊教育专业优势,第一时间成立了由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组成的“绥化学院疫情防控党员手语志愿服务队”,帮助特殊群体及时了解疫情信息,准确掌握疫情防控知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