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点亮民族地区幼儿生活
廖美景 摄 精心装饰小商品
黎忠海 摄 扫码支付真方便
廖美景 摄
■课程建设·关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在民族地区,游戏精神与幼儿生活该如何有机渗透,一直困扰着不少幼儿园教师。广西民族大学雷湘竹教授的团队对此进行了研究,其成果《民族地区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生活渗透式课程研究与实践》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编者
游戏与生活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毋庸置疑。然而,现实中仍有不少幼儿园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幼儿生活”“重教材参考、轻本土资源挖掘”“重游戏形式、轻游戏精神”的现象,幼儿教育师资薄弱的民族地区情况更为突出。为此,我们研究团队在广泛调研广西幼儿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与幼儿园结成研究共同体,持续开展了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生活渗透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1.什么是生活渗透式课程
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和渗透式的课程组织形式
生活渗透式课程是在吸收了杜威“教育即生活”、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该课程以“一日生活皆教育”为核心理念,以渗透式教育为模式,将适宜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方式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来园离园、生活环节、过渡环节、区域游戏、户外活动、教育教学、收拾整理、休闲谈话以及大型集体活动等。
概而言之,生活渗透式课程包含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和渗透式的课程组织形式两个方面。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就是向生活要内容,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例如,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冲突,如何解决冲突就构成了课程内容之一。渗透式的课程组织形式,就是凸显游戏性,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无论是教学还是其他环节,努力彰显游戏精神。
2.游戏精神与幼儿生活如何有机渗透
将自由、对话、体验、和谐等游戏特质融入日常生活
所谓游戏精神,指的是游戏的一种意境或特质,或者说是游戏的灵魂。概括来说,游戏中蕴含的自由、对话、体验、和谐等特质就是游戏精神。幼儿在游戏中处于主体地位,能自主地支配游戏活动,而不是由教师指定和安排;幼儿能够平等参与游戏活动,并进行着分工与合作,他们的对话是平等的;在活动中,幼儿能够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包括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幼儿在游戏中体现出一种内在手段和内在目的相统一的特征,他们虽着迷于游戏,但并不是完全处于被游戏所控制的状态,他们能够自由地进入和走出游戏。具有游戏精神,幼儿的生活才有灵魂和意义。
幼儿生活有机渗透游戏精神,要求将内含的游戏特质,如自由、对话、体验、和谐等,尽量不着痕迹地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与教育当中。我们引导并帮助教师理解幼儿游戏的内涵与实质,自觉地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课程的核心。首先,要将游戏回归儿童主位。要让幼儿自主地支配游戏活动:玩什么、怎么玩、跟谁玩等,让幼儿说了算。教师只需关注和支持,帮助幼儿推动其游戏的发展。其次,尽量使幼儿在游戏化课程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作为游戏同伴,他们具有平等对话的地位,而且对于游戏活动均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以生活环节为例。教师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生活,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视幼儿做事、操作或学习的过程,而不以结果论成败。不过度控制幼儿的日常言行,使幼儿在适度的自由中有机会尝试新方法、探索同伴之间关系的建立,逐渐发展出规则意识。二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游戏力”,通过融入游戏方式来解决幼儿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幼儿常有挑食、吃饭拖延等现象,多数教师想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广西大学第二幼儿园谢老师有机地融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思考、讨论,将餐厅名称改为“身体加油站”,还给餐桌起了充满童趣的名字,如“小老虎桌”“小兔子桌”“小麻雀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幼儿每天都很期待进餐时间,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饭量,拿着“加油卡”来给自己的身体“加油”,吃饭变得有滋有味;幼儿可以选择不同的餐桌、与不同的伙伴一起进餐,不知不觉中,幼儿的思维、语言、身体、交往、情感、态度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3.生活渗透式课程要体现“四要义”
以生活为核心,以游戏为突破口,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
在实施幼儿生活渗透式课程的实践中,要体现“四个要义”,即以生活为核心,以游戏为突破口,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四者并举,相互支撑,才能达成课程目标。关于“以生活为核心,以游戏为突破口”,前文已有较多介绍,以下着重谈谈“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
在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方面,文化是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它影响着每个人的自尊与自信。对于少数民族的幼儿来说,民族文化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忽略民族文化会导致幼儿与本民族生活的疏离。因此,生活渗透式课程强调通过民间游戏、民俗生活体验、亲近自然等形式,让幼儿感受民族文化之美,活泼其情趣,滋养其心灵,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境,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传统文化。幼儿生活渗透式课程除了体现出主体性、生活性、游戏性的特征外,还突出民族性的特征,即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
内容主要有:第一,民族民间游戏,包括喜欢参与少数民族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民族游戏内容的兴趣并引发相关的探索。如防城港市港务集团幼儿园挖掘整理出近十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京族体育游戏,包括围海捕鱼、打坑、丢坑、顶杆等。第二,民族生活文化,包括了解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等,体验具有民族风情的衣食住行,培养民族归属感。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幼儿园开设了“叻(le)哋(die)豆腐坊”。第三,民族节日文化,包括了解民族传统节日,参与节日活动,如春节、壮族三月三、侗族花炮节、仫佬族依饭节、瑶族盘王节、毛南族分龙节等。第四,自然地理,包括了解独特的地形地貌、动植物、矿藏资源等,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如北海市第一幼儿园,将海洋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等环节中,丰富了幼儿对家乡自然风貌和海洋知识的理解和热爱。
在以情感为纽带方面,幼儿教育更需以“情感”为纽带,这是因为:幼儿期的孩子尤其需要在一个被接纳、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发展自我,确立自信;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其人际互动模式会影响他们在青少年甚至成年后如何与人交往及社会性发展的程度与质量。
为此,在实施幼儿生活渗透式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师幼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读懂儿童、理解儿童,我们采用“临床式”教研,即研究团队成员定期深入到幼儿园观察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方式。之后,通过回放、模拟现场,让教师体会幼儿的感受,提升共情陪伴能力,使教师不仅能认识到“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还能获得“如何爱”的实践性智慧。
有些教师不知“如何爱”,往往是缺乏对儿童的理解、过于追求教育的短期成效造成的。对于这部分教师,可采用不同方式的培训:骨干教师较多的幼儿园,强化园本教研,让骨干教师在其中发挥作用。师资薄弱的幼儿园,先进行集中培训,从教师最基本的观察幼儿游戏活动入手,让教师看懂游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管住自己,不再“先入为主”地介入和干预,剥夺幼儿的自主游戏权利。在观察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再一步步提升教师支持幼儿进一步发展游戏的能力。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