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摸索“云教育”常态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天津大学理学院的马骁飞副教授疫情期间实行“混合式教学”。天津大学供图

    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授课,如何在手机端和网页端发挥其强大的全周期教学数据导出与分析功能,如何设计以OBE教学理念为核心的课程……对很多第一次走上“云端”的教师来说,短期内完全适应在线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发弹幕、投稿、生成词云……传统的课程理念遇到新的教学生态,需要什么样的转换思路?学校、教师和学生如何协作降低知识传授的壁垒?

    疫情防控期间,为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天津大学积极探索“云上课堂”的落地方式,学校组织骨干力量为教师“开小灶”,寻求“云上课”的最佳打开方式。半个月下来,累计共有380门本科课程、40964人次本科生、597人次教师实现了线上的“教”与“学”。天津大学在实践中摸索在线教育常态化的教学路径。

    课前培训缓解教师“云端压力”

    对于第一次把课程完全搬到“云端”,很多教师都感到了压力。

    “教材、主课、实验,早都已经‘搬’到网上了。”理学院的马骁飞副教授作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无机化学”的课程负责人,从2016年开始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说对云端授课早已驾轻就熟。但完全的线上课堂依然给他带来压力。

    “完全的线上教学,师生互动反馈有‘延时’。”马骁飞说,以前的线下分组讨论和报告完全搬到网上是不现实的。经过开课前一周的测试,马骁飞采用了“改良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发布线上学习资源,将以前的线下重难点串讲变为录制好的视频连同PPT一起分享给学生,并在讨论区发布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天津大学,像马骁飞一样,上千名教师在新学期第一周准时开课。面对疫情为教学工作带来的考验,学校根据“依教学日历、教学不延期”的要求,为达到“教学体系不松、标准不降、质量不软”的目标,多措并举,统筹规划、精心部署了一系列工作。

    方案先行,指导、督导齐推进。春节前后,学校即提前谋划,着手制定在线教学工作方案和各类应对预案。成立了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校院两级在线教学专家组、在线教学技术保障组、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专家组。

    全面开展教学培训,精细化提升教师在线教学技能。开课前,学校全面开展教学培训,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分层次、分阶段的培训课程,包括经典必修课、进阶选修课、高阶实训课和心理疏导相关课程以及高频关注问题的问答,精细化提升教师在线教学技能。

    压实教师责任应对教学“非常态”

    为了提升教学实效,该校启动教育教学工作日报制,严格把控教育教学质量。疫情期间,每日汇总在线教学运行数据,统计开课门次数、平台使用情况、授课方式情况等。与此同时,开学第一周每天面向全体学生对在线教学情况进行意见采集,形成《学生意见反馈统计分析报告》。综合分析教学运行、师生意见反馈等,研判教学工作形势,动态调整工作方案。

    教育学院的王梅副教授近年来一直注重探究“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征,作为线上教学校级专家组成员,在前期培训中,王梅通过发布课件、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多次培训。仅围绕雨课堂学生端、教师端的使用,就制作课件6个,共计232页。

    同时,学校密切关注学情动态和学生实际需求,多部门协同发布《致天津大学全体同学的一封信》,号召学生始终坚守家国情怀、保持自信自强、主动转变学习理念、务必保持学习耐心、主动密切联系老师、持续进行意见反馈、协同做好课程评价。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信息化手段掌控实时教学状态,通过学生出勤率、预习完成度和师生互动等指标,充分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并通过官方微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课程群组等多渠道宣传,保障教学信息畅通。

    任课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提前组织学生进行测试;专家、校院教学管理人员、平台技术人员全天在线,协助师生处理各种问题;各大平台为授课教师,提供了专门的技术支持……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较为平稳地进入了春季新学期。

    “完备的校院两级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维度、全过程的督导和评价,全面跟进在线教学工作动态……”在副校长巩金龙看来,千余门课程、万余名学生同时在线学习,且争取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教研结合探讨在线教育的常态化思路

    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下,如何保证教学效果?

    学校在线上教学第一周,针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以每日调研问卷形式广泛开展本科学生意见调查,并建立起“当天汇总、当天反馈”的即时反馈机制,将学生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至相关教学单位,并跟进各教学单位针对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形成持续改进的完整闭环。

    与此同时,对标“金课”标准,学校正在研究制定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意见,明确课程质量、标准和管理等方面要求。“课程管理平台+直播平台”,实行留痕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可控。

    事实上,对在线教学实践的多维度、全过程督导评价工作已经开始;多角度挖掘、收集、整理在线教学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学案例,挖掘在一线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有效模式也正在进行,以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模式,力求推动在线教学成果的固化和优秀课程的培育。

    而针对目前国内各慕课平台研究生在线课程较少的情况,此次线上教学也发布了优质研究生课程资源的征集令,同时利用近年来积累的大量优质研究生课程资源,依托校内E-learning平台,建设研究生在线课程平台。

    “我们应该借此来引导教师更多使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变革我们的传统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线上教学校级专家组组长蔡怀宇教授表示,如果趁着这次疫情的非常之举补齐现在高校教师对于智慧课堂应用较少这个短板,使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对于今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大有益处的。

    而在王梅看来,在线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平台的使用仅仅是教学顺利开展的第一步,如何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发挥智慧教学工具的优势,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重任。从这个角度来讲,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

    “此次大规模线上教学对推动新工科建设必将带来影响。”教务处副处长原续波表示,“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大幅提高。线上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当下新工科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智能与计算学部副主任王建荣则表示,此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是对全体教师的一次考验。单一的学习模式被打破,取代的将是无处不在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教育模式的革新,必然带动学校对于教学的重新规划和梳理,这对未来学校新工科建设也将带来新的启发。

    对此,校长金东寒认为,线上教学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成果为导向,至于过程与方式可以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搞“一刀切”,由教师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远程方式开展教学,如利用已有精品课程、“录播”、“在线直播”、提供课件做好答疑等等,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