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成功谁的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视觉中国 供图

    “多远都能到达”,是近期正在播出的网络综艺《青春有你2》的“追梦”口号,这档偶像竞演养成类真人秀于3月12日上线,从播出至今已持续成为青少年观众和粉丝最关注的娱乐节目和话题之一。同类型节目在国内的火爆,以2018年的《偶像练习生》(爱奇艺)、《创造101》(腾讯)为起点,这一年也被娱乐产业看作是“中国偶像制造元年”。2019年《青春有你》《创造营2019》《以团之名》在网综市场继续保持优势,今年首先火热上线的《青春有你2》和预热中的《创造2020》《少年之名》,也透露出各制作平台试图延续这一类型热度的商业意图。

    “青年励志”还是“流量变现”?

    2018年《偶像练习生》播出时,以“中国首档偶像竞演养成类真人秀”开辟了网络综艺的新类型,随后两年,爱奇艺制作的同类型节目《青春有你》(1、2季),却悄然换上了“青年励志综艺”的标签,甚至“青年成长”“艺术研修教育”等。一方面,从市场角度而言,经过三年打造,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已经成为网络综艺的重头戏。作为流量担当的网综王牌类型,面对宏观层面国家对网络文艺发展方向的要求,或具体操作中政策法规的审查需要,特别是当这一类型在市场已经站住脚跟,节目应该在内容、价值观念等方面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整体而言,近年的网络综艺不断在各方面朝向健康、良性方向探索和发展,爱奇艺、腾讯和优酷三大制作平台深耕青年文化,上线的几档小众圈层网综,体现出对青年文化的关注,收获不少好评。

    然而,也不能就此忽视另一方面的问题。《偶像练习生》建立的节目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即经过前期海选,100余名练习生参加节目竞演,最终选拔10人左右组成偶像团体出道。表面上,练习生们为出道“梦想”而战,他们在舞台上PK艺能,获得明星“制作人”打分评级,晋升或淘汰。实际上,节目播出延续数月,主要是为了培育粉丝,吸引大量粉丝加入竞争,这才是梦幻舞台幕后的真正大戏,粉丝参与的最大化,娱乐市场、经纪公司、制作平台才能实现资本增值、流量变现。粉丝pick(节目用语,选择)自己看好的练习生后,组成应援组织,众筹经费,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打榜、应援活动,为心仪偶像争取最终出道的名额。节目因此不只呈现练习生的舞台表演,还会曝光练习生训练、生活片段,延伸节目话题度和粉丝关注度。pick并非简单的选择,粉丝得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数量不等但可能数额巨大的金钱,偶像最终能否出道,在表演实力的基础上,还取决于其粉丝的应援能力和效果,练习生的“流量”,即这些“准偶像”未来的商业价值是其能否出道的基础。可见,“青年励志”实质是覆盖在娱乐消费内核之上的自我标榜。

    不能否认,偶像养成类真人秀确实具有某种值得关注的文化意义。它代表了我国偶像制造模式的变化,尤其是粉丝权力和身份的变化。在偶像出道的竞争中,粉丝与他们pick的练习生是队友、同盟,甚至堪比亲人,“养成系”偶像所依赖的正是粉丝的参与和生产,从崇拜明星到参与偶像制造,是媒介融合时代流行文化呈现的特征和意义。在平凡少男少女成团出道、梦想成真的励志故事之外,增添了粉丝夜以继日、并肩作战的团战故事、感人情节。从这个意义上看,无数粉丝在偶像出道的时刻,也感受到了梦想成真的振奋,即使自家偶像没能最终获得出道席位,粉丝也会认为收获了奋斗和团结的人生经历,在娱乐之外,偶像养成类真人秀为粉丝造梦,并以“励志”之名吸引粉丝,然而粉丝流量本质上不过是助力娱乐资本“梦想成真”。

    娱乐偶像,终究不是青春梦想打开的最佳方式

    “越努力,越幸运”“越努力,越优秀”……这些口号为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贴上了“正能量”标签,也是在“饭圈”(网络用语,指粉丝圈)圈层之外试图为偶像和粉丝文化“正名”的努力。上世纪90年代港台明星、韩娱偶像曾经掀起的热潮,已经事过时移,当年的追星族们可能也早改了文化趣味,不过青少年对明星艺术魅力的崇拜,对明星声誉和财富的浮想联翩,并没有消减。明星使人沉迷、向往的情感不仅依然存在,还在网络文化中进一步发酵出新的消费模式。网络媒介颠覆了粉丝被动仰望、单纯崇拜的追星方式,赋予粉丝参与偶像制造的权力。这也意味着如何以及多大程度将粉丝“卷入”偶像生产,成了流量时代偶像制造和偶像制造类节目的商业策略、基本逻辑。“饭圈”粉丝对此并非全然不知,他们把自己的追星行为称为“入坑”。从昔日追星,到今天粉丝熬夜“爆肝”打榜、众筹集资应援参与造星,娱乐产业以“梦想”之说装点欲望编织“明星梦”。

    “梦”最能吸引青少年粉丝“入坑”,而视听文艺产品无疑又是最擅长制造梦和幻想的工具。从对大银幕明星的幻想,到《青春有你2》《创造101》《偶像练习生》造梦舞台的凝视欢呼,“明星梦”满足了青春幻想,偶像出道的励志故事迎合了消费期待。炫目耀眼的舞台,精致的服装造型,音响灯光加持下的唱跳才艺,不断加入的AR(增强现实)、互动视频、AI(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方用不断更新升级的新玩法强化观众沉浸式体验,强化幻想效果,技术让媒介造梦更趋近真实。为了让怀揣梦想的年轻观众相信这种“成功”,一方面,节目利用多媒介平台和话题,分享传播练习生真实、努力、艰辛的训练日常;一方面增加粉丝与练习生、粉丝与节目的互动渠道,强化粉丝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艺形态因为互联网媒介属性,天然具有突出的娱乐基因。三大自制平台在资本支持下,将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导演为偶像出道的励志青春剧,通过将偶像“制作人”身份覆盖到粉丝身上,经由台前幕后、线上线下的演绎,让年轻的粉丝们沉浸于做梦,实质则是追求用户流量变现的最大化。近年来开始活跃于大众视线的“饭圈”文化,既代表了粉丝文化权力的变化,也是互联网娱乐产业资本积极运作的结果,“饭圈”的喧嚣嘈杂之声、粉丝饱受诟病的群体行为,不仅与粉丝群体特性、粉丝社群的组织管理有关,也与娱乐资本的搅动密切相关。

    表面看来,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在节目结束时,似乎真的能实现少男少女变身娱乐偶像的梦想,然而,从正在火热播出的《青春有你2》来看,舞台上无外乎韩国舶来式唱跳动作的模式化表演,节目外依然是商业操作下粉丝应援之战的激烈对决。因此,所谓追逐梦想的“励志”行为,成了练习室内女团标准化动作、眼神、表情的重复练习,所谓“梦想”成了尖叫粉丝、炫目灯光所包围的舞台幻境,以及流量变现后的金钱和名声。娱乐策略和名利刺激下的偶像养成类真人秀,人设类型、表演风格、衣着妆容雷同重复、了无新意,甚至在价值观和审美水准上不断“翻车”,与真正意义上的青少年成长、艺术修养与个人价值的提升相去甚远,节目每周四、六播出后必然占据数个“热搜”位置,却常常是“槽点”变“热点”,练习生在表演时完全生硬无感的一句rap,“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就是这样成了全网热梗。可见,一档号称偶像制造的选秀节目,非但缺乏真正的青少年偶像(哪怕是以娱乐为诉求的偶像),反而引发全民戏谑和娱乐喧嚣,不但无力为青年“励志”,反而激起青年质疑的声音。可见,作为观众,还是别拿幻想当理想,别把娱乐大众的偶像梦当作自己梦想打开的方式。因为,无论偶像故事看起来多励志,明星梦想看起来多迷人,偶像养成类真人秀归根结底不过是娱乐消费的一场狂欢。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 编后 ——

    从上世纪90年代的“追星族”到现在的“饭圈”,粉丝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换着形式和样貌,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一直为人所关注。本文对近期热播的一档“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节目进行了冷静的剖析,再次将粉丝文化这一命题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单纯的追星方式到赋予粉丝参与偶像制造的权力,粉丝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谁在看、谁在追?深陷于“偶像制造”旋涡的粉丝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我们希望为这些追问找到答案。如果您也关注粉丝话题,了解粉丝故事,欢迎参与讨论。来稿请发送至:dushuzhoukan@163.com,邮件主题请注明“粉丝讨论”。期待您的分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