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在脱贫摘帽中实现普及普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湖南省安化县奎溪镇中心园的孩子在加工食物。(资料图片)

    公办园159所,占比79.11%;公办园在园幼儿15774人,占比68.93%;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189所,占比94.03%;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20294人,占比88.68%……

    这是一组来自2019年全国教育统计系统的湖南省安化县数据。从2004年到2019年,国家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化,学前教育的多组数据,在脱贫摘帽的过程中,实现了快速增长。

    增长背后是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安化将学前教育写入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从2004年全县只有10余所上规模幼儿园,到2009年每个乡镇都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园,再到2019年公办园总数达到159所(含幼教点),政府主体责任,一直扛于肩上。

    15年,安化走出了一条由县政府、县教育局、各乡镇、行政村共同承担主体责任,以公共学前教育资源为主体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新路径。

    用困境解困境,公办园加速增长

    回顾安化学前教育发展,2004年是一个绕不开的年份。

    这一年,安化学前教育的发展还非常薄弱——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到15%、在园幼儿约2600人。这一年,撤点并校带来的诸多后续难题,如“怎么安排大量闲置校舍和教职工”等,亟待解决。

    困局现,如何破?

    “用一个困境,来解另一个困境之难。”当年安化的决策者们,想到了“负负得正”。

    闲置的校舍、富余的师资,绝大部分用于充实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短短三年后的2007年,安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飞升至70.1%,大幅超出当时湖南对国家级贫困县35%的要求标准。

    2010年以来,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加上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多项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乡村地区的倾斜力度。安化再一次抓住事业发展的“窗口期”,“用一个机遇,带动另一个机遇共同发展”,将学前教育与县域发展统筹安排,在用好闲置校舍的基础上,为贫困落后地区办优质学前教育又谋划出一条新路径——在偏远乡镇建设公办幼教点。

    一方面,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建园成本除外,园所年度运营成本,至少要有70名左右的幼儿方能实现收支基本平衡;另一方面,作为湖南面积第三大县,“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县情,客观上对幼儿园建设提出了“布局要广、布点要多、规模不用很大”的要求。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安化少有民间资本进入学前教育阶段。尤其在偏远乡镇,“入园难”一直困扰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政府必须主动作为!”这是安化县委县政府几任领导班子共同的态度。

    按照兜住底线原则,该县大力发展公办园,优先建设乡镇公办中心园,优先在偏远村落建设村级公办幼教点。截至2019年年底,安化已建成77个公办幼教点,其中,在园人数最多的幼教点有70余人,少的只有二三人,全县幼教点平均在园人数20人左右。目前,安化共建有学前教育园所201所,在园幼儿22884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4.45%。

    汇小钱成大钱,突破“短缺”瓶颈

    公办园占比79.11%,资金从哪里来?要知道,安化直到2018年才实现脱贫摘帽,当年全县的财政总收入较上一年度上涨10.3%,总计为15.17亿元。

    “我们是穷县办大教育,制约全县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一直都是经费的严重短缺。”在该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唐业的描绘中,政府主导发展学前教育的机制,强力突破了这一瓶颈。

    怎么突破?先看公办幼教点。

    建在公路边的马路镇岳溪幼儿园在园幼儿共有17人,涵盖大、中、小班。园舍与岳溪村村民服务中心共用一个院落——二楼归服务中心使用,另开一门进出,与幼儿园互不干扰。

    据了解,像岳溪幼儿园这样的幼教点,在安化还有不少。它们的建设模式主要为村校合作,即由村委落实幼教点建设,将村部、村民服务中心的建设资金或村委闲置房舍拿出来,部分用于幼教点建设。

    除了村校合作,还有对闲置校舍的改扩建。比如将村小教学点闲置的部分教室改扩建为幼儿园,点园结合,小学生和学前幼儿共用部分教育资源。

    这种综合共用,带来的好处是可把各类资金捆绑使用,将“小钱”汇成“大钱”,并最终办好“大事”。所有资金来源,一是靠争取省级项目园资金,二是靠各中心校争取捐赠,三是发挥镇、村作用,解决建设中的问题。

    以奎溪镇为例。该镇通过争取社会爱心人士及企业的支持,全镇6个幼教点获赠近200万元;通过中心校盘活教学点公用经费,由中心校统一为幼教点配置设备设施,近两年投入30万元以上;通过积极争取财政配套资金,有3个幼教点50%的建设经费来自财政投入;通过校村合作,实行责任包干——村级幼教点建设问题由村委负责落实,中心校只负责资金争取与监管工作,村委利用村民资源,通过社会途径争取资金。

    借助多种渠道,2019年下学期,奎溪镇6个幼教点全部建成新的幼教综合楼,总投资400万元。

    再看公办园。安化的公办园,分为乡镇公办园和片区公办园两级。这两类公办园的建设资金,主要靠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县里按园所规模每园安排100万—200万元资金,不足部分由各中心校通过捐赠等方式自筹。

    相关资金在县本级层面,就已经预先统筹实现了上级投入与本级支出的捆绑拨付,再加上社会捐赠款项,“多条腿”走路的安化,为本县学前教育的优质发展,抢到了先机。

    近3年,安化本级财政投入3200余万元,先后新建、改扩建公办园82所,两个班以下公办幼教点77个。

    以乡镇为中心,推进高效能治理

    安化县域面积大,且多为山区,交通不便,县内幼儿园布局分散,还有不少是小规模的幼教点,日常管理、幼师队伍建设等,面临不少困难。

    先看羊角塘镇。该镇最小的白杨幼教点,在园幼儿16名,配置师资为一教一保,收费标准为一学期1080元。因为幼儿数过少,此幼教点所收保教费用,连维持日常运转都极其困难,更谈不上添置其他设施设备。与此同时,师资配置也出现了“派不进去”的现象。不仅白杨,全镇两所中心园(片区园)、7个幼教点都面临同样困难。

    再看烟溪镇。该镇距离县城有两个半小时左右车程,镇内最远的幼教点,距离镇中心园约40分钟车程。“教师如果外出参培,即便是到县城,都必须提前一天动身。”镇中心校教导主任刘娟说。

    然而,这些曾经的难题,在这几年都得到了较大改善。怎么做到的?秘诀有二。

    一是“八统一”的集团化运行管理模式,即同一乡镇内所有公办园(含幼教点)实行人事管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经费管理统一、工资标准统一、保教资源统一、师资研训统一、保教模式相对统一、作息时间基本统一。“八统一”归总由乡镇中心校统一调配。二是以乡镇中心园为骨干的“县学前教育管理股—区域研训中心组—乡镇中心园—幼儿园”四级研训体系。

    “这么做,有很多好处。”分管副局长刘胜辉举例说,经费管理统一后,中心校校长可站在全镇层面,将各个层级拨付到该乡镇的教育经费统筹规划,集中有限财力,分年度、按计划完成建设项目。人事管理统一后,同一乡镇内教师无论轮岗到哪个点,其工资发放、人事管理等都在中心校,有效解决了部分偏远幼教点教师派不进去的难题。四级研训体系,将日常研训交由中心校负责,较好地解决了乡镇幼师“没时间外出参培”的难题。

    有了四级研训体系的支撑,学前教育管理股在开展各级研训的同时,将推动课题立项作为提升幼师队伍整体水平的突破点。最近几年,全县共成功申报13个省级、市级教育规划立项课题,一批名园长、名教师由此脱颖而出。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