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30公里发作业折射高尚师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师德关乎教学质量的现实高低,也关系到教育发展和孩子的未来。在全社会都无比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的当下,步行30公里发作业,用细节呈现出师德的样子,为师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据《浙江日报》报道,4月16日,天蒙蒙亮,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宋畈中心小学东鲁完小语文教师王金良和往常一样,穿上运动鞋,背上双肩包出门了。双肩包里装的是班上35个孩子的作业本,王金良前往孩子们居住的4个村,给他们送作业。

    每天步行30公里为学生收发作业,如果仅仅做一次并不难,难在天天如此并坚持了47天。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师,用细节诠释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用行动体现了一名老教师的职业风范与道德品质。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让作业能布置得下去、收得上来。能否顺利实现每天作业的收发和批改,关乎职业态度,也关系到学生学业发展。

    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模式给师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对触网不深的农村教师和学生更是不小的挑战。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足够的条件保障与监护辅助,没有严格的自律作为基础,教学效果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新闻报道中,35个学生只有十几个每天能按时上交作业,说明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并不理想,这应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便成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因此,步行30公里发作业,有多重积极意义,一是促成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延续。倘若大量学生每天不能完成作业,而老师又不能有效掌控,久而久之“不完成”便成为一种习惯,纠正起来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二是起到最大程度的督促作用。网络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要求,需要通过实地发现加以优化。留守儿童不能按时上交作业,或是网上教学的条件不具备,或是缺乏监督没有完成,或是对线上教学不适应,具体情况需要老师区分不同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更重要的是,老师每天步行到学生家里收发作业的亲力亲为,成了最好的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情系学生并高度负责的老师,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与价值培养,无疑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细节令人感动,也是最好的证明。从为保护作业本安全而被雨淋湿,到耐心给每个孩子辅导功课,再到“再亏也不能亏待孩子”的表白,一个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师者形象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是为师者应有的样子,也是每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努力的方向。在现实中,一些老师总是抱怨学生“不听话”“不懂事”“不自觉”,学习自律性差,管理起来困难,却没有反思自己是否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是否对学生关心、帮助、爱护不够,是否真正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内心。

    教育要发挥足够的效力,需要老师像母亲那样关心学生的心灵。爱护学生、滋润学生,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也是对师德最好的验证。师德关乎教学质量的现实高低,也关系到教育发展和孩子的未来。在全社会都无比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的当下,步行30公里发作业,用细节呈现出师德的样子,为师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作者系职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