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延期,备考“加时赛”怎么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尤其像数学,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一直做奥赛难题,而是先把书本的基本知识和公式掌握,再增加做题的难度。”梁积功说。

    “教师要注意总结近几年来的试题特点,在剩下的两个月里精选练习题,围绕教材核心知识点,不要去抓偏门,节约学生的备考时间,引导他们高效率、精准备考,少做无用功。”王家太建议。

    此外,部分教师也表示,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越来越注重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这一方向需要提醒学生注意。

    “初三学生备考,要抓好三个‘基’——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基本能力,也可以说是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基本问题的基本能力。”陈纹珊说。

    “高三学生备考,要注重思维训练,培养核心素养。”王家太解释,所谓“核心素养”,就是能在复杂情境中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研究后发现,2017年以后的高考试题,特别注重考查考生是否能把知识拿来用。

    技术性的备考策略之外,如何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心态,同样备受关注。

    “学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考前情绪指导,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调节身心状态,树立信心,积极备考。”4月24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发布《给全国中小学校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议》,强调“为毕业年级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协助学生以自信平稳的心态积极备考”。

    疫情和中高考延期有没有增加考生心理压力?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们通过观察得出的判断是,目前初三、高三学生整体的心理状态是积极、平稳的。“学生们在家里待的时间太长了,都期盼着开学。所以回到学校后,一开始他们的学习状态超乎寻常地好。”王子峰说,这一点让教师们很欣慰。

    当然,所处地区疫情形势不同、学校实际不同,学生心理压力也存在着增大的可能。

    济南历城二中是一所全寄宿学校,按照山东省和济南市要求,学校开学后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田庆民担心,如果山东沿海输入病例继续增加,学校长时间封闭,见不到父母的学生们心情会焦虑。

    为了尽可能避免这一情况发生,济南历城二中目前正在德育和体育方面下功夫。学校组织全校200多名持心理咨询证的教师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邀请“励志导师”举办线上讲座为高三学子们加油鼓劲。同时,学校划定了操场区域,安排各毕业班错峰上体育课,进行非接触体育锻炼。

    每所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也在复课前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身处疫情中心,我们特别重视师生心理健康,从2月中旬开始组织了一系列以‘心理战疫’为主题的线上心理讲座,向师生介绍心理调适方法,并对患病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武汉四十九中心理教师曹非说,“开学后,我们将通过心理学中的《SCL90》检测量表,对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筛查。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将与班主任和学生导师一起,制定下一步心理辅导工作的具体方案。”

    家长:缓解焦虑情绪,身教代替言传

    “怎么保证班里每个学生都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学?”“孩子在教室里长时间戴口罩,大脑缺氧怎么办?”开学复课在即,个别家长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让王家太感到无奈。

    同为高三考生家长,王家太能够理解个别家长的担忧。在回应这种担忧时,他始终坚持一句话:“按照学校的规定去做,顺其自然。”

    家长比学生焦虑,似乎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普遍现象。疫情叠加大考,更放大了这种焦虑。

    多位校长、教师提及,“停课不停学”期间曾频繁接听家长来电,“管不住”“闹矛盾”“何时开学”是其中的关键词。而随着疫情平稳、各地开学、“神兽回笼”,目前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已在很大程度上缓解。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的传染性很强。同在一个屋檐下,一个人的焦虑、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会影响家人的心理紧张水平。”梁积功强调,为了保证考生的正常心态,家长一定要主动调节,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

    王家太给出的建议更为具体:“家长不要把自己实现不了的强加给孩子,说做什么事都是为了孩子。凡事要忍耐,不插言、不多话、不干扰,更多地给孩子鼓励。不要过度关注孩子,自己该工作工作、该散步散步,只当家里没有一个高三考生。”

    而在陈志文看来,疫情对所有人的影响都是一样的。高考录取是分数位次录取,并非绝对分数录取,因此疫情本质上不会影响录取的公平公正,家长无须过度担忧。“不要让孩子上左一个辅导班右一个辅导班,要相信学校和老师。”

    陈志文同时提醒家长,注意用身教代替言传:“因为疫情,家长在家的时间多了。你在那儿刷手机、打游戏、看电视,孩子如何认真备考呢?如果你在家里仍然努力工作、不断学习,孩子的学习也不用你唠叨。”

    (本报记者尹晓军、魏海政、李澈对本文亦有贡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