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真格治理“假普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薛红伟 绘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2020年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通知》强调,将加大督导问责力度,把各地小区配套园治理进展作为对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对虚报治理进展、走形式治理、普惠性幼儿园不普惠等假治理行为,严肃处理。

    2018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的普及目标、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到80%的普惠目标。2019年,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启动,治理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各地多措并举治理城镇小区配套园存在的规划、建设、移交和使用不到位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个别地方仍然存在虚报治理进展、走形式治理、普惠性幼儿园不普惠等假治理行为,影响如期完成各项整改任务,影响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更影响民众的学前教育获得感,损害治理行动的公信力。

    明确把各地小区配套园治理进展作为对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加大督导问责力度,将对各种弄虚作假的治理行为形成震慑,敦促地方政府动真格,确保治理行动落到实处,让民众真正享受政策红利。

    也要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学前普及普惠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学前教育底子薄等多重因素,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大短板,进一步扩充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更离不开学前教育投入的增加。尤其是对于广大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而言,办成普惠性幼儿园之后,学费降低了,收入受到影响,要维持运营、维持保育质量,政府的财政补贴是其重要收入来源。优质、低价,是普惠性幼儿园的两大特征,缺一不可,但如果对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财政补贴不到位,低价就意味着可能要牺牲质量,而这也是导致普惠性幼儿园不普惠的原因之一。

    特别是当下受疫情影响,很多地方的民办幼儿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甚至面临生存的危机,尤其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帮扶力度。近日媒体梳理,虽然疫情造成各地财政歉收,但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却有增无减。比如,山东省财政厅今年安排学前教育奖补资金7亿元,比上年增加2.5亿元,增长56%。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逐步提高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集体园、国有企事业单位办园和民办惠民园生均经费财政补助标准。这些政策利好,无疑将有利于应对疫情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挑战,稳定学前教育发展预期。但对于财政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来说,逆势增加学前教育投入还面临不小的困难,还需要加大中央对地方学前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体制,为学前教育发展理顺投入机制。

    顺利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一是要推动各地建立公办园收费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合理的分担比例收费,解决公办园运转困难的问题;二是要合理确定普惠性民办园的收费指导价,规范非营利性幼儿园的收费,加强监管,抑制过高收费。同时还要推动地方准确认识学前教育事业的公益普惠性质,落实政府主导责任,扭转在学前教育规划、建设、投入、师资、监管等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的缺位现象,完善各项财政支持政策,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为抓手,多渠道扩充普惠性资源。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