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实地考察推动高校践行思政精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4-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除了要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和实践的要求,同时也能够在践行思政精神中不断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推动高校党建发展,落实高校党建的社会实践作用。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分析在不同形势下践行思政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作用。

    开展校际思政交流,共同推动科研教学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不同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这既是不同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实践个性化需求的体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自身的发展特色当中,也是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积极开展校际之间的思政学习考察,不断汲取其他院校在思政教育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上的有益经验。2019年9月20日至9月22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思政教研室对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调研学习,并观摩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的思政授课教学。在双方的交流学习中,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思政教研室同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思政教育教学和改革理念及思政教育科研教学中的困惑进行了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和实践上的发展应当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精神,既要在实践上不断挖掘和践行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学科教学价值和理论指导价值,同时也要将思政教育的精神纳入思政教育学科建设中,以思政教育科学的精神内涵指导思政教育的教学和实践,不断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创新和实践创新。思政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是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与高校建设融合发展的,同时思政教育的高校特色化发展尽管在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内涵和实践作用却是相同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应当不断地相互借鉴,共同促进思政教育的教学和实践创新。

    深化校地合作,以思政精神推动党建创新与实践

    践行思政教育精神,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创新,这也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党建的社会价值,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的社会功能。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以思政教育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高校党建创新,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将思政教育精神和党建精神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促进思政教育和高校党建的社会应用化价值。浙江大学行知学院与兰溪行知小学开展合作项目“群‘英’绘剧”兴趣班,共同开展高校党建的实地化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当借助其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推进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工作的创新化,加强与地方的深度合作,将思政教育精神和党建精神落实到社会需求的实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化、实践化。高校落实思政教育精神和党建精神,要将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纳入到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当中,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院师生通过“四点半学堂”英语拓展课的方式开展“群‘英’绘剧”教学活动,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且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和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类教学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思政教育的精神理念,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和教学的本质,这也是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落实党建精神和党建工作的具体体现。

    推动思政精神走出校园,探索思政教育指导企业实践的新路径

    高校不仅需要在校园中学习和普及思政精神,以思政精神引导党建和思政学科建设工作,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思政精神走出校园,实现思政精神的社会实践指导作用。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思政部教师对武义周一机电有限公司和浙江哈林保温器皿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考察,旨在通过实地企业生产考察,进一步总结落实思政教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同时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也需要重视社会现实发展对于科学理论的需求,明确社会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标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高校推动思政精神和思政教育实践是彰显国有企业性质的必要性体现,国有企业需要以鲜明的思政精神和党建思想明确自身的发展性质,同时也需要以思政教育和党建方法科学地规范自己的生产、管理、企业运行的组织行为和规章制度。私有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科学化的理论作为指导,这是思政精神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企业发展当中,是践行思政精神、创新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同时也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不断革新,共同促进社会精神和社会生产的进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已连续10年开展“就业体检”等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体验,检视自身的不足,能够引导学生明确思政教育的社会需求性以及思政教育的社会功能性,不断推动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学习和实践。同时,学生也需要明确对于思政精神和思政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最终是要回归于服务社会和生产实践当中,学生在日后的社会实践和就业中,需要不断践行思政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以思政教育的终身化引导自身的发展。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党委副书记 陈建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