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战疫最美教育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教育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以最大的努力、最严的措施、最快的速度,全面落实防控措施,为全国近3亿师生构筑起了安全可靠的健康防线。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推出五一特刊,选取10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教育人,讲述他们在战疫中的奋斗与坚守。向这些教育系统的最美劳动者致敬!
——编者
李光:奋战在抗疫“前线中的前线”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李光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肖珊
武汉金银潭医院南楼ICU病区,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光连续战斗了近3个月的“火线”。作为武汉市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金银潭医院南楼5—7层的ICU病区是此次疫情阻击战“前线中的前线”。医生们都知道楼层数字的“密码”——楼层越高,病情越严重。李光和他的同事们在6层。
1月17日晚,正在武大人民医院值夜班的李光接到紧急召集令:两小时内,入驻金银潭医院。他和6名同事几乎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就急速奔袭,按时上岗。
1月19日晨,南楼6层病区开始收治危重病患。此时,病区改造还没有结束。这里原是普通病房,没有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李光和同事们自己上手,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两天半时间就让病区基本具备了收治功能。
“设备不到位只是一方面,还有医护人员人手不够、经验不足等很多‘拦路虎’,很多工作都得摸索着来——可是万万不能慢!时间不等人。”李光回忆。
开局不容乐观。ICU的护士和床位比应该是3∶1,但来自三四家医院的临时团队总共十几人,算上轮班,相当于一个人要担起原先两三个人的活,工作强度大、危险系数高。
“南楼6层,与外界隔绝,容不得情绪。这里只有虚弱的病人、告急的病情、生命的红灯。”那些天,李光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快!快!再快一些!
工作从每天早上8点开始。进病房之前,准备过程像一个庄重而烦冗的仪式:换上工作服,进入缓冲间;洗手,戴口罩、帽子;再洗手,穿防护服,进入下一个缓冲间;穿一层隔离服,戴护目镜、手套,套上两层鞋套,戴上双层头套;穿过第三个缓冲间。20多分钟后,李光穿戴完毕,化身“大白”踏进病房。
“防护服稀缺,进去一次尽量多待一些时间,最少也要3个半小时。”物资紧张的几天,李光几乎放弃了吃饭喝水。
在省外医护人员赴汉增援前,由于人手严重不足,李光和团队采取“3天一个24小时”的轮班制度,每72小时中,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每天回到住地,他只要一沾床就睡着了。
如果说,为病人插管的风险可以设法防范,有些风险则无法预知。在为一位患有慢性肾衰竭的婆婆治疗时,老人因为烦躁和恐惧,扯掉了自己长期透析的管子。李光急忙按住她,防护服却在撕拉中破裂了。护士为婆婆打针时,婆婆仍不配合,李光过去帮忙,婆婆焦躁地扭动着,一推搡,针扎进了李光的皮肤。
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上呼吸机……一系列治疗工作中,李光常会被惊惶或烦躁的病人攻击。为此,他被紧急安排做过多次核酸检测及CT检查,所幸的是,每次检测都正常。
“我们是金银潭医院倒数第二个撤退的医疗队,圆满完成了任务。后期确诊病人较少,主要是消化存量。”李光言语中透露出些许满足和自豪。
陆伟:“最艰苦医疗队”的领头人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
本报记者 陈欣然
在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中,驻扎在武汉市武钢二院的天津第一医疗队,被国家卫健委称为“最艰苦的一支队伍”。这支“最艰苦医疗队”的党总支书记、领队,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
1月24日接到驰援武汉通知的陆伟,1月26日就已经率队抵达武汉抗疫一线。他带领的这支队伍由天津32家医院的138名医护工作者组成,对接援助医院是武汉市青山区武钢二院。
虽然对抗疫一线的艰苦条件有心理准备,但陆伟和他的同事们面对武钢二院的现状,还是震惊了:医疗队即将入驻一座废弃多年的楼房,楼内垃圾成堆,没有最基本的医疗设施,没有药物,甚至还没通电。而在他们抵达武钢二院前夕,当地已接收了60多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人住进这座大楼。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月28日一大早,陆伟紧急召开临时党组织会议,决定当天上午10点30分进入“红区”,克服一切困难接管病人。
在收治病人的过程中,陆伟运用当年抗击非典疫情的经验,提出了“感控三原则”来保证医护人员安全:实行分区管理,严格划分红区、黄区、绿区,避免交叉感染;实行规范防护,既保证人员安全,又避免过度防护;实行一人盯一人,一对一检查防护措施,确保实现“零感染、打胜仗”的目标。为提高救治效率,陆伟又提出了“救治三原则”:轻症患者尽快出院,重症患者尽快转轻,尽力救治危重症患者。“感控三原则”和“救治三原则”得到了国家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的肯定,并在其他医疗队中进行推广。
武钢二院收治的危重病人占比很高,陆伟带领医生们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70多岁的患者翟大娘刚入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70%左右,稍一运动就掉到30%,情况很不好。医生们为她制定了吸氧与心理引导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最终将她从危重型变为普通型,直至病愈出院。
在陆伟的带领下,天津医疗队的队员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的人护目镜戴久了眼睛肿了,有的人因为疲倦走平路都会摔跤,但他们不肯休息一天。
武钢二院的救治压力减轻后,贵州医疗队前来接替天津医疗队。听说天津的医生要离开了,病人们纷纷从病房里走出来,走到楼道里争着跟队员们合影,很多人忍不住哭了,在他们心里,这些医护人员跟他们是“生死之交”。
17年前,在抗击非典疫情一线,处于风暴中心的天津武警医院在“红区”党总支书记陆伟带领下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医护人员零感染;17年后,陆伟再次不辱使命,带领“零感染,零掉队,零心理问题”的队伍从武汉一线凯旋。
陆方喆:隔离病房里开起直播课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陆方喆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梁伟
4月19日,谷雨,绵绵春雨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教师陆方喆,带着妻子和孩子从宁波返回了阔别3个月之久的武汉。
解封后的武汉,慢慢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虽然武汉小区仍在封闭管理,但是陆方喆却感觉十分安心:之前在老家宁波上课和研究所缺乏的资料及书籍,现在唾手可得。
陆方喆说,回想过去3个月“惊心动魄”的生活,犹如一场大梦。
春节前,陆方喆携妻儿回宁波老家过年。然而到达宁波后,他和妻子出现了不适症状,经医院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被隔离治疗,所幸其他家人未被传染。
2月12日,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华中师大如期网上开学。身在病房的陆方喆心挂教学,坐立不安。
这学期陆方喆有两门本科生课程、一门研究生课程,其中一门本科生课程是与教研室另外两位教师合上。其间,同事考虑到他现在的情况,提出可以替他上课,也可以将另外几门课延后开课或者安排学生自学。
考虑到自己身体情况尚可,没有发烧、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感觉还能胜任教学任务,同时,陆方喆也想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便婉拒了同事的好意。
病房里,陆方喆建课程QQ群,上传课程资料,积极投入到备课之中。幸运的是,在2月13日正式上课的前一天,陆方喆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肺部CT有明显好转。住院治疗两周之后,医院通知陆方喆可以出院了。收拾好行李,救护车把陆方喆送到了另一家医院再隔离观察14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