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战疫青年志愿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5-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代表 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代表 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代表 张妍 魏星 复旦大学线上辅导志愿队 宗吉 殷悦 袁浩 常华仁 黄佳俊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

    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的抗疫故事令国民感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活跃着一大批青年志愿者,他们默默无闻,主动请缨,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中国教育报特别采访了一些“90后”青年志愿者代表,报道他们参与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并向这些敢担当、讲奉献的青年志愿者致敬。

        ——编者

关键词:战士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

“那一刻,更理解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本报记者 柴葳 通讯员 仰东萍 钟艳宇

    2月9日15时,经过两轮感控培训并通过考核后,第三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医师杨林承穿好防护服第一次进入病房污染区工作前,主班老师告诉他已经有大量患者及家属在病房门口等候。病房门一推开,原本嘈杂的等待区瞬间安静,无数焦急等待的目光投向他们,紧接着便是黑压压的人群涌来。

    近一年内先后在CCU、RICU和急诊几个岗位流水轮转的工作经验在时刻提醒他:此时,一丝一毫的混乱都会使工作效率低下、患者焦虑加倍。稳住!必须稳住!杨林承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安抚患者情绪,并清晰解释接收患者顺序的原则,等待区秩序很快恢复。此后6个小时内,6名重型及2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工作顺利完成。

    4.2万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跃动着蓬勃的青春力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就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全队137名成员中有60名共产党员,其中1/3是“90后”党员。

    1993年出生的王奔是这支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医生,也是抗疫一线的临时党支部书记,2019年刚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2月6日,刚刚结束两台急诊手术的王奔接到了医疗队的集结电话,开启了穿着防护服在重症病房查房、与50名患者一一问诊交流的武汉日常。

    2月14日凌晨五六点钟的抢救,让他永生难忘。那天,武汉突然刮起大风,风夹着雨打在玻璃上,病房里一位50多岁的肾移植后患者突发病症,王奔与共同当班的赵志伶等医护人员冲到患者身边抢救,伴随着阵阵雷声为患者一下下做着心外按压……

    “由于病情过重,很遗憾我们最终没能留住他。那一刻作为医者,内心的无力和悲痛难以言语。当时,更理解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在隔离服的密闭空间里,王奔每查5个病人就得休息10分钟。有一位患者看到了,对他竖起大拇指说“小伙子年轻人,有担当”,患者的鼓励让他内心充满力量。

    作为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专属医院,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18支国家和省市医疗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134名队员整建制承担了一个病区50张床的救治任务。在他们当中,34名“90后逆行者”勇担责任、挺身而出,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用实际行动支援武汉,展现出一往无前的青春力量。

    “90后是一群孩子,更像是一群超级战士。”朋友圈的一段文字深深触动了25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护师权怡的心。作为医疗队里最年轻的党员,权怡至今对一位病人“念念不忘”。

    82岁的段爷爷,患有眼疾,临出院前,却伏案良久,自己一笔一划地给医疗队所有队员写了一封感谢信:“为了谁,拿起笔,含着泪,感谢北京医疗队,不远千里来到武汉,日以继夜不知劳累,让我创造奇迹走回家门,千言万语我不能表达,愿你们身体健康,一切安好!”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参与这场抗疫斗争,无疑是一次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吴超深有感触,“抗击疫情的经历是给我最好的成长礼。”

    孩子刚出生两个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医生金汉就赶到了武汉。“听到武汉急缺医护人员的消息,如果不来的话,一定会后悔一辈子。”金汉对家人很愧疚,但他相信以后孩子知道他父亲作为一名医生,曾经支援过这样一次战“疫”,一定会很骄傲。

    一次夜班抢救一名危重病人时,患者突然摘下无创呼吸机面罩剧烈咳嗽,飞沫沾在面罩上、散落在空气里,病人氧饱和度也一直往下掉。没有时间考虑太多,队员们立刻采取措施救治。“也许以前我们还会当自己是个孩子,但是经过这次的疫情,‘90后’已经成为了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的人。”金汉说。

    驰援武汉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医生刘中砥度过了30岁生日,他笑称自己是最老的“90后”。他在重症患者救治中忠实承担好执行者的角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主动请缨,为团队分担工作。在这段难忘的经历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在患者顺利出院时,回忆起他们从入院初期的焦虑到经过治疗慢慢康复,再到最后展露笑容的过程。

    日子一天天过去,越来越多的病人呼吸畅快了,咳嗽消失了,神情也愈发轻松,有时还能开个小玩笑。刘中砥医生说,即便隔着防护镜和一层厚厚的雾气,也能看到,他们的眼睛里,有了光。

关键词:红马褂

武昌理工学院大四学生张妍——

“志愿红将是我一生的信仰”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刘明杨 朱威龙

    “您积极响应共青团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一线,无私无畏,奉献自我,服务他人……”近日,湖北省志愿者协会给“90后”大学生张妍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和感谢她在疫情期间做出的贡献。

    张妍是一名土家族女孩,中共党员,武昌理工学院大四学生。“寒假期间,每天在电视上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医护工作者、志愿者义无反顾地离开自己的家人,奔赴疫情第一线,我的眼中充满了泪水,内心充满了感动。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也想要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她响应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号召,穿起红马褂,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2月3日,张妍被安排在了咸丰县的城南社区,做返乡人员情况登记,并每天电话排查小区居民,询问他们最近是否出过门,家里有没有人感到身体不适等一些疫情防护问题。每天早上八点到岗,一直忙到晚上六七点,由于工作量大,中午吃饭都是抽时间轮流吃,“每时每刻都必须要有人在岗位上”。

    “今天您量体温了吗?”“请问您要到哪里去?还请您戴上口罩!谢谢您的理解和配合!”像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对话,一天中不知要重复多少次,长时间说话使得张妍的声音变得沙哑,耳朵也因为长时间戴口罩而被拉伤,每天工作结束之后腰酸背痛,可是张妍从没有叫过苦、叫过累。

    2月底,她又被调到县防疫指挥部协助登记出县境人员,工作的地点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场地,所接触的人更加复杂,人流量更大,工作任务也更艰巨。“一件事,要么选择不做,选择了做,那就要把它做到最好。”这是张妍对待工作的态度。

    “没有父母的催促,也没有丁零作响的闹钟,每天早上却能从床上准时爬起来,开始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因为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能给我带来充实和快乐。”直到当地“解封”那一天,张妍一共在抗疫志愿服务者岗位上连续工作了53天,共计服务500多个小时。“工作虽然辛苦,但也让我见证了世间许许多多的真善美,有一天一位陌生人扛着一箱饮料送给我们,当我们想着询问他名字的时候,只看到他默默远去的背影,人间的真情着实令人感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