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力量解“乡愁”
乡村教育会衰落吗?怎样助力乡村振兴?这些极具“乡愁”的问题,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背景下,格外引人深思。
记者近日深入江苏徐州,探寻这个拥有近180万基础教育人口的教育大市,为乡村振兴作出的努力。徐州乡镇及以下学校数量约占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总数的73%,2018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显示,徐州乡村小学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约95%,比全省高8.3%;初中约86%,比全省高13.4%。
学生怎么教——
以生为本,深情探索乡村教育哲学
“春是小虫子的脚,春是松树上的嫩芽,春是孩子天真的笑,春是一首诗。”近日,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追着春风跑到田间地头,书写春的童诗。
该校1400余名学生,留守儿童就有400名,其中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约60%。因为亲子分离、家庭教育欠缺或简单粗暴,不少孩子性格暴戾,有的沉迷于手机游戏,有的整日昏昏沉沉。
“这不应该是童年的状态。”该校语文教师刘春娥希望孩子们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疏解封闭、任性、消极、空虚的负面情绪。诗人金波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这句话启发了刘春娥用诗歌来唤醒学生。
初试诗教心忐忑,儿童诗教学面临挑战。适逢徐州“学进去,讲出来”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学讲”计划)开始推进,刘春娥参与集体教研、备课,组建学习小组,探索评价新方式,儿童诗教学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从读诵、共读、仿写、命题创作,到人人可以即兴创作,再到带着学生写日记诗,10年来她从未间断。
“每一声秒针的滴答/时间在流逝/也在停止”“我真想摘下/一片叶子/珍藏起/一个不老的童年”……自然流出的诗句,表达着孩子真实的内心。“写得好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可能是生活遭际变成了一份礼物。”刘春娥说。
据徐州市教育局调研员李运生介绍,以学生自主学、合作学为核心的“学讲”计划,倡导学生“讲出来、教别人、练言语、重合作、学做人”。这一整体推进、促进教育公平的行动,让乡村教师受到了更多关注。慢慢地,儿童诗教学从一个班拓展到全校。
刘春娥在探索儿童诗时,睢宁县王集镇中心小学美术教师朱永早已开始儿童画教学。
睢宁县教育局局长彭燕说,睢宁儿童画已有60多年历史,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着童心、儿童思维方式和创造力。朱永是睢宁儿童画第二代教师的代表人物,38年“立足乡土,童画育人”,学生画作多次获国际大奖。
按照朱永的理解,儿童画不受技法要求,不受章法约束,是儿童绘画时代的自然产物。“孩子的画里有很丰富的意味,成人要会‘听’画,让孩子讲画里的故事。”朱永说,“农村孩子不比城里孩子差,他们看的东西比城里孩子多,想象力很丰富。自然风光、丰收、劳作都是素材。”朱永坚持多年带学生研学,用脚丈量祖国山山水水。
朱永还发现,儿童画可以开发想象力、提高注意力,改造内心世界。10年前,五年级学生李忠义撕了同学们展板上的画作。朱永灵机一动,带着学生把所有画作撕碎,然后拼贴成画,李忠义拼得最专注。后来,李忠义考取了一所著名艺术学院。
在这些乡村教师的呵护下,乡村儿童茁壮成长。2005年,邳州市邢楼镇耿庄小学教师郁雪群自费创办家庭读书点,逐步在村支部和小学发展了10个“向日葵阅读点”,形成了“教师+家长+会员”三位一体的公益助学模式。2019年底,徐州市教育局启动“彭城好爸妈”成长行动,指导家庭教育,形成育人全链条。
徐州市教育局局长石启红说:“为了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我们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尊重个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队伍怎么建——
内外结合,扎根乡土破解师资难题
“嗨,老师好!”清脆的声音,灿烂的笑容。这一城市学校常景,能在丰县师寨初中出现,校长张宗方下了一番苦功夫。突破口是艺术课程。
“我校1000多名学生,留守儿童占了近80%。学生往往腼腆、不自信,现在他们的精气神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带到了文化课上。”张宗方介绍,2010年,师寨初中结合区域特点,围绕“体育艺术2+1”项目,开设了麦秸画、陶笛、跆拳道等8门课程。
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是老问题,音体美教师多是“半路出家”。师资如何解决?张宗方说,学校首先鼓励艺体教师承担相应工作。在学校各种活动中,一些文化课教师逐渐显露艺体才能,于是,数学教师成了跆拳道教练,英语教师客串麦秸画指导。其次是借力校外资源,聘请艺术特色学校教师团队定期指导,借助非教育系统的专业力量培训教师。
除校内研修外,学校支持教师外出学习。“一名骨干教师连续几天甚至一个月在外培训,师资雄厚的学校或许没太大压力,但对我们就会有很大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依然鼓励教师尽可能走出去。”张宗方说。美术教师史经坤为学生开设了国画课,近年来常利用假期去北京的著名画室进修。快板社团指导教师赵丽丽,专门找到山东一位快板艺术家拜师学艺。
就是这样一群教师,支撑起学校周一至周五坚持开设的社团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没有影响文化课,反而提高了成绩,让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和成长。“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在跆拳道训练中,这些道义不断鞭策着我们。”该校初三(2)班学生许佳慧说。
针对乡村师资短缺,“学讲”计划配套举办了系列同道示范班、“学讲”骨干教师提高班、优秀人才下基层等培训项目。近3年来,徐州共组织名优教师下乡1000余人次,开设现场优质课450节、专题讲座120次,辐射全市百余乡镇,逾万名乡村教师受益。此外,建成市县两级乡村教师培育站104个,培育骨干教师3000余人,6万余名乡村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徐州也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师的政策扶持力度,如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实行独立设组,近3年来,全市1359名乡村教师被评为中小学高级教师。
2019年10月,徐州市设立“初心·坚守”最美乡村教师褒奖制度,并纳入当地政府慰问范围。全市4000余名乡村教师受到表彰。
学校怎么办——
助力乡村振兴,涵养乡村文化生态
“2015年前后,全校只剩300多名学生,四层教学楼空了两层。”睢宁县官山中学校长彭跃龙说,“学生都到城里去了,家长走了,村子也空了。”
这在徐州并非个例。全市11个县(市、区),每地都有涉农乡镇,2300多所中小学(含幼儿园),50%以上在乡村。村小和教学点数量占江苏省同类学校1/3,就读学生近22万人。
怎么办?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要让学生有存在感,有获得感。”彭跃龙说。一开始,学生小郎(化名)语数外成绩都是个位数,但对美术老师的3D画感兴趣,常在课余模仿。校园开放日,小郎兴奋地向父母介绍自己参与的画作。有了成就感,小郎各方面发生了变化。
为了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学校还编写了《乡村记忆》校本教材,让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全过程,最终还要指向教育质量。”彭跃龙说。提升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他们改变教师“满堂灌”“包讲”等行为,创立了“一案四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持续努力,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校生又恢复到了1500多人。
位于泉山区城乡接合部的火花学校在促进“底线”公平上做出了很多努力。该校学生中,来自河南、安徽、山东等十几个省份的务工人员子女占一半以上。“每个孩子都重要。”曾任该校校长的吴学政说。这里是“学讲”计划启动的地方,学生成了老师,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伙伴;教师成了导师,在学生困惑时解惑,跌倒时搀扶。火花学校校长助理张伟说,“学讲”计划实施几年来,学生们变得自主、自信、感恩和阳光,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孤儿朱晓研在学校颁奖会上收到了平生第一个生日蛋糕,全校师生一起祝她生日快乐。五年级(3)班班主任张裕侠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全班同学讨论后给她“指定”了生日。“感谢每个家庭,为我送来这些会感恩的学生。”张裕侠提起这件事感动不已。如今,学校搬进了新校区,学生数已从最初的100多增加到1000多。
“乡村学校会衰落吗?”不少人对此满怀忧虑。“我更倾向于认为,在新时代,乡村学校面临新机遇和新定位。”邳州市港上镇中心小学校长李建国说。
“银杏树一排排啊,油菜花遍地开。小伙伴拉手田间走,夕阳头上戴……”这首《银杏谣》,诞生于该校的“银杏文化”。邳州是银杏之城,学校放大“一棵树的风景”,开发了银杏文化特色项目——银杏时光隧道、银杏文化园、银杏文化长廊。2019年,学校的银杏艺术节被选为港上镇的特色活动,县、镇政府对学校发展越来越关心,帮学校整合社会资源、破解师资短缺困境。从“以县为主”到“县镇共建”,乡村学校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很多难题正在逐步化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